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课件(下)

教育学原理课件(下)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 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我国 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在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1、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 育
2、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教育。
3、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全 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 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
2.半日制学校,又称半工半读学校或半农半 读学校,学生一面参加劳动,一面接受学 校教育。
3.业余制学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完全在业 余时间内进行。
(四)受教育方式构成
1.面授教育:面授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确定的教 学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进 度,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
2.函授教育:运用通讯方式进行的教育。 3.远距离教育:凭借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1993年,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对我国 的教育方针又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即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反对将教育看做未来生活 的准备,认为这样必然要传递成人的经验, 忽视儿童当下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把儿童 置于被动的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 就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实质和核心 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 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合。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 一般、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 要达到的教育总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 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它一旦提出,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培养目标则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灵活性 等特点。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家庭教育: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通过
言传身教或其他有意识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子女 及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各种影响。
3、社会教育: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对人身
心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阶段构成
• 1、学前教育: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
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 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 有益经验。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目标的具体内 容
•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为学生 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 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 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 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 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 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成长,并为其进入更高 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 2、学龄教育:在学龄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
它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三个 阶段
• 3、继续教育:正规学龄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三)教育形式构成
1.全日制学校,有完备的课程,以教学为主, 学生一周五天全日在校学习。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一)1951 年的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
础,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批判地 吸取了旧学制中某些可用的因素,对发展我国的 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1958 年的学制改革:虽然经过一系列的
努力,使教育水平有所回升,但“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使教育事业整体陷入瘫痪。
育评估制度。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关 系和思想关系
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中的物质关系和思想 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社 会关系直接制约教育目的。
(三)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 第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 展程度。
✓ 第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 发展变化。
(二)学校制定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规范的学校培养目标应该具 有地域性、多样性、开放性、 创新性的特 点。
1.地域性 :在适应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迎 合当地人们的需求、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 体现本地区的特点。
2.多样性: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能够满 足受教育 者个性化的要求。
3.创新性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独特的 培养目标做指导。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指明了方向。
究生院等,也包括与成人继续教育相重合的各种成人高等 教育机构。 ③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 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 ④ 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 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 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⑤ 党政干部教育体系:包括各级党校、团校,干部学校和管 理学院等。
✓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尤其具体培养目标的确 立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身心需要。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 历程回顾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 针。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 出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性方针。 1958年9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确认1957年提出的 教育目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稳步实现
“两个增长” 2.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3.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
(二)我国现行教育的学历体系
我国学 校教育 系统
初等 教育
中等 教育
高等 教育
全日制 普通中

中等 专业 学校
职业中学、 农业中学 或半工半
读中学
专科 教育
本科 教育
研究 生教

三、我国现行教育的制度体系构成
1. 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 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 我国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 我国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 我国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
体,在较远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教学的一种 开放型教育形式。 4.自学考试:人们根据主观的需要,在自我计 划、自我制约下,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 的学习活动。
二、制度规定的教育体系构成
(一)我国现行教育的类别体系 ① 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② 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综合大学、专门学校、专科学校、研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表现为,教育 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 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 定。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相比是具体的,培养 目标则更为具体。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彼此是一般和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 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更要体 现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一节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一)培养目标的定义
①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 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②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③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