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参赛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参赛教案


附板书设计:

论点
时不如地 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如 和

失 道 寡 助 助 多 道


之不 不 民 国
“ 和 和” 重要 反
道理 对比“ 对比 实质 和” 和
论 ( 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有不 ,
八、告诉同学/hI4Z8fvSKms/ 六、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 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 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 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 “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 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 求。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 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五) 、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 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给学生拓展延伸,增加知识量。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 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 、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 、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 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 、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教学过程 一、 引用俗语,导入新课。 1.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 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 ,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tm 三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eHtml/2008/08/03/576589.html 先听录音范读,后齐读。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 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 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 ion/134329093.html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1.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 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认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 、 《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 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 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 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 “地利” “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 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 ,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先摆事实后讲 道理的说理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
3.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六、古为今用,拓展迁移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 伤亡过半。 七、当堂练习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_时期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二) 、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 、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四) 、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