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2017年同步练习卷(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拓.展(tuò)徽.宗(huī)岔.道(chà)春寒料峭.(qiào)B. 摄.取(niè)覆.灭(fù)田畴.(chóu)摩肩接踵.(zhǒng)C. 枢.纽(shū)酒肆.(si)纤.夫(xiān)络.绎不绝(luò)D. 遒.劲(jìn)沉檀.(tán)舳.舻(zhú)长途跋.涉(bá)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无误的一项是()A. 苇竿驮着冗长漕运B. 翰林船蒿岔道汴梁C. 簇拥踏青城郭送炭D. 题跋考盯行旅严谨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此地每到春节假日,真是游人如织,彼此摩肩接踵....,乎不热闹。
B.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长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灵的片刻休憩。
C. 在几千年的申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络绎不绝....,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道”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 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灵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4.下列句子用到的说明方法和“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A.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B. 唐朝的张骜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卧波”。
C.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D.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5.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簇拥”“摄取”“遒劲”“擅长”这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动词、形容词、动词。
B. 短语“抢红包”“青蒿素”“绘制界画”“考得很好”四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同。
C.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作品描绘景象”。
D. “别在那儿偷偷笑了!”这是一个祈使句。
6.下列选项和划线句意思不尽相同的一项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这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A. 后世之所以把该画作为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是因为它是当时的社会实录B. 难道后世之所以把该画作为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不是因为它是当时的社会实录吗?C. 后世之所以把该画作为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不能说是因为它是当时的社会实录D. 正是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所以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①,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②,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
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填入文段空格中相应的句子,最贴切的一项是______A.①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B.①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②田野无语,画家们爱于悠然处静听桥之歌唱C.①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交错和重叠构成丰富的画面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倾诉D.①形象的交错和重叠构成丰富的画面,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②田野空旷,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根据上面的文段,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A.“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两次,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使文段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C.选文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8.班级拟出一期以“文房四宝”为主题的黑板报,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出来的文字,请你用一句话把它介绍给大家。
(60字以内)宣纸,亦被称为“千年寿纸”,产于安徽泾县,集散在宣州,起于唐代,历代相沿。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位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
而当地又种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为了原料之一。
为了配合这次活动,请你为黑板报设计几个板块标题。
(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2017年同步练习卷(6)答案和解析【答案】1. A2. C3. C4. A5. B6. C7. A8. D8. 答案:(1)产于安徽泾县的宣纸,以当地的主要树种青檀树皮为原料,具有易保存,经久不脆,不褐色等特点,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2)示例:“文房四宝”小知识;“文房四宝”小故事;“文房四宝”影响力。
9. 【解析】1. A.正确;B.有误,“摄取”的“摄”应读“ shè”;C.有误,“纤夫”的“纤”应读“qiàn”;D.有误,“遒劲”的“劲”应读“jìng”;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2. A.有误,“苇竿”的“竿”应为“秆”;B.有误,“船蒿”的“蒿”应为“篙”;C.正确;D.有误,“考盯”的“盯”应为“订”;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 A.使用正确,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
B.使用正确,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C.使用有误,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D.使用正确,细致入微: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故选:C。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 例句中的“25.5厘米”“525厘米”,表明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A.句中给出具体的数据,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B.引用名言说明桥的形状,引言将桥比作“虹”,是作引用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句子将桥洞比作弓,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D.句子将河堤与卢沟桥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A。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
解题的关键在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根据句子内容分析判断。
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5. ACD.全部正确;B.“抢红包”是动宾短语,“青蒿素”是个名词不是短语,“绘制界画”是动宾短语,“考得很好”是后补短语;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性、短语类型、句子主干提取、句式等的判断与分析。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词性、短语类型、句子主干和复句类型,语法知识比较多,大家要谨慎辨析。
6. A.正确;B.正确;C.文章划线句子意思是“后世之所以把该画作为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是因为它是当时的社会实录”,选项意思正好相反;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选项,找到文段涉及的相关内容,体会是否一致。
做本题时注意找到选项内容所对应的文段,明确表述是否一致。
7~8. (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需要阅读语段,并且分析所给选项的特点,进而选择即可。
根据第一个填空后面的“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可知要与此一致,就要排除C、D;而本段介绍的中心是桥,根据上文“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可知先写高潮再写画面,A正确;然后检查第二句,因为下文有“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所以A正确。
故选A。
(2)这道题综合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内容等知识,阅读语段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没有运用作比较。
D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1)A(2)D这个选段首先介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面的桥,接着介绍了桥的功能,然后描写了桥的美景,最后介绍了画家眼中的桥的特点和生命力。
解答说明文综合阅读,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分析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分析概括。
深刻体会理解,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