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 处
于
基
础
的
瘀
地
位
1、风
外风——肝风内动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
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 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2、火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
《标准》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诊断,选择对于证候诊断特异 性、敏感性高的症状、体征, 并根据其对证候诊断的权重 大小赋以不同分值, 每个证以≥7 分为证候诊断成立, 7~14 分为轻度、15~22 分为中度、≥23 分为重度, 最高30 分。
《标准》偏重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的防治应用,对中风 病后遗症期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二、病因病机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主张“”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突出“内风” 立论。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
理论得以形成。
中风病因病机
病机
虚
火
在 中
风
病
机
风
虚
痰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 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 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 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肝肾阴虚
虚
对出血性中风:发现71%脑干出血及66.7%的基底节/丘脑出血为 中脏腑,基底节/丘脑又以左侧多见:中脏腑占88.9%。中经络可 见于脑实质的各部位出血。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 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实火常见
原因:
虚火责之阴亏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 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鉴别诊断
中风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头痛:不同病因所致,疼痛性质、部位多样性、可变性 厥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短时间内可苏醒,醒后如常人 痿病:肌肉萎缩、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痉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属于筋脉之病 中恶:感受邪恶秽浊之气而发,无口眼涡斜及偏瘫现象 痫病:多见于青少年,醒后无语言障碍、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昏迷: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醒后有原发病证存在
(三) 阴虚风动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四) 气虚血瘀
症状: 1)主症:肢体偏枯无力、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或晦暗 2)兼症:懒言、疲倦、头晕耳鸣、心悸等 3)舌脉: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
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当归
尾、川芎、地龙、牛膝等
(五) 痰热腑实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
祛痰药
半夏、南星、牙皂、贝母、瓜蒌、竹茹、竹沥、 生姜汁、天竺黄、猴枣、昆布、海藻、马钱子
补益类药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首乌、当归、 白芍、桑葚子、麦冬、石斛、天冬、枸杞子、女 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山茱萸、小胡麻
六、《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临床和科研的准则
《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 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 个基本证候。
减以清肝熄风。 4)常用药:
羚羊角──清肝熄风 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 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 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七)闭证——阳闭、阴闭
阴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③苔脉:苔白腻,脉沉滑缓。 2)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3)主方: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熄风。 4)常用药:
治疗中风常用药物简介
☀摘自《实用中风防治手册》
疏散外风药 通腑泻下药
麻黄、桂枝、防风、细辛、羌活、独活、秦艽、葛 根
生大黄、玄明粉、潘泻叶
润肠通便药 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苦寒泻火药 温阳固脱药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连、黄芩、龙胆草、 黄柏、生地、地骨皮、青蒿
附子、肉桂、干姜
重镇潜阳药 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珍珠母、 石决明
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或便秘 2)兼症: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痰色黄或
粘稠、口干、口臭等 3)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
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主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等。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症状: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
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或化痰通络汤加减。
中风
中医辨证论治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一、概述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症治分类 (中脏腑)
闭证
(一)风火上扰清窍 (二)痰湿蒙蔽心神
脱证
(一)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
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4、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缺血性中风病
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变化规律研究结 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火、痰3证出 现频率最多,并呈现不同变化规律;风证 和火痰证出现频次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 风痰证在发病3d后出现频次减少;风火证 在第3d出现频次最多;痰证出现频次在第 5d后开始下降;风火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 出现频次最多,且波动较为明显;风痰瘀 证在前3天出现频次较多。
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 痰;
(七)闭证——阳闭、阴闭
阳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③苔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3)主方: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用羚羊角汤加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八)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中成药:大小活络丹 常用药:法半夏、白术、天麻、胆南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