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基本原理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为0.78 ~ 1000um,不为人眼所见。
红外成像设备就是探测这种物体表面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的设备。
它反映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
注意:红外成像设备只能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场。
对于电力设备,红外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探测被诊断设备表面的红外辐射信号,从而获得设备的热状态特征,并根据这种热状态及适当的判据,作出设备有无故障及故障属性、出现位置和严重程度的诊断判别。
为了深入理解电力设备故障的红外诊断原理,更好的检测设备故障,下面将初步讨论一下电力设备热状态与其产生的红外辐射信号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影响因素和DL500E的工作原理。
一.红外辐射的发射及其规律(一)黑体的红外辐射规律所谓黑体,简单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全吸收。
显然,因为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任何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入射辐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吸收率不等于1),所以,黑体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
但黑体热辐射的基本规律是红外研究及应用的基础,它揭示了黑体发射的红外热辐射随温度及波长变化的定量关系。
下面,我着重介绍其中的三个基本定律。
1.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普朗克辐射定律一个绝对温度为T(K)的黑体,单位表面积在波长λ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简称为光谱辐射度)Mλb (T)与波长λ、温度T满足下列关系:Mλb (T)=C1λ-5[EXP(C2/λT)-1]-1式中C1-第一辐射常数,C1=2πhc2=3.7415×108w?m-2?um4C2-第二辐射常数,C2=hc/k=1.43879×104um?k普朗克辐射定律是所有定量计算红外辐射的基础,介绍起来比较抽象,这里就不仔细讲了。
2.辐射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描述的是黑体单位表面积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的总辐射功率Mb(T)(简称为全辐射度)随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因此,该定律为普朗克辐射定律对波长积分得到:Mb(T)=∫0∞Mλb(T)dλ=σT4式中σ=π4C1/(15C24)=5.6697×10-8w/(m2?k4),称为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表明,凡是温度高于开氏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地向外发射红外热辐射,而且,黑体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与开氏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而且,只要当温度有较小变化时,就将会引起物体发射的辐射功率很大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探测到黑体的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不是就能确定黑体的温度了吗?因此,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是所有红外测温的基础。
3.辐射的空间分部规律-朗伯余弦定律所谓朗伯余弦定律,就是黑体在任意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与观测方向相对于辐射表面法线夹角的余弦成正比,如图所示Iθ=I0COSθ此定律表明,黑体在辐射表面法线方向的辐射最强。
因此,实际做红外检测时。
应尽可能选择在被测表面法线方向进行,如果在与法线成θ角方向检测,则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信号将减弱成法线方向最大值的COSθ倍。
(二)实际物体的红外辐射规律1.基尔霍夫定律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T)和吸收本领α的比值M/α与物体的性质无关,等于同一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0(T)。
其表明,吸收本领大的物体,其发射本领大,如果该物体不能发射某一波长的辐射能,也决不能吸收此波长的辐射能。
2.发射率实验表明,实际物体的辐射度除了依赖于温度和波长外,还与构成该物体的材料性质及表面状态等因素有关。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随材料性质及表面状态变化的辐射系数,则就可把黑体的基本定律应用于实际物体。
这个辐射系数,就是常说的发射率,或称之为比辐射率,其定义为实际物体与同温度黑体辐射性能之比。
这里,我们不考虑波长的影响,只研究物体在某一温度下的全发射率:ε(T) = M(T)/M0(T)则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应用于实际物体可表示为:M(T) =ε(T).σT4(三)发射率及其对设备状态信息监测的影响物体对于给定的入射辐射必然存在着吸收、反射和透射,而且吸收率α,反射率ρ和透射率τ之和必然等于1:α+ρ+τ=1而且,其反射和透射部分不变。
因此,在热平衡条件下,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必然转化为该物体向外发射的辐射能量。
由此可断定,在热平衡条件下,物体的吸收率必然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的发射率:α(T)=ε(T)其实由基尔霍夫定律,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以上公式:M(T)/ α(T)=M0(T)ε(T) =α(T)ε(T) = M(T)/M0(T)则对于一个不透明的物体ε(T) =1-ρ(T)根据上式,我们不难定性地理解影响发射率大小的下列因素:1.不同材料性质的影响不同性质的材料因对辐射的吸收或反射性能各异,因此它们的发射性能也应不同。
一般当温度低于300K时,金属氧化物的发射率一般大于0.8。
2.表面状态的影响任何实际物体表面都不是绝对光滑的,总会表现为不同的表面粗糙度。
因此,这种不同的表面形态,将对反射率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发射率的数值。
这种影响的大小同时取决于材料的种类。
例如,对于非金属电介质材料,发射率受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小或无关。
但是,对于金属材料而言,表面粗糙度将对发射率产生较大影响。
如熟铁,当表面状况为毛面,温度为300K时,发射率为0.94;当表面状况为抛光,温度为310K时,发射率就仅为0.28。
另外,应该强调,除了表面粗糙度以外,一些人为因素,如施加润滑油及其他沉积物(如涂料等),都会明显地影响物体的发射率。
因此,我们在检测时,应该首先明确被测物体的发射率。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了解发射率,那么只有用相间比较法来判别故障。
而对于电力设备,其发射率一般在0.85-0.95之间。
3.温度影响温度对不同性质物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很难做出定量的分析,只有在检测过程中注意。
(四)物体之间的辐射传递的影响上面我们曾经讨论过物体对于给定的入射辐射必然存在着吸收、反射,而当达到热平衡后,其吸收的辐射能必然转化为向外发射的辐射能。
因此,当我们在一个变电站中,检测任意一个目标时,所检测出来的温度,必然还存在着附近其它物体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检测时,要注意检测的方向和时间,使其它物体的影响降到最小。
(五)大气衰减的影响大气对物体的辐射有吸收、散射、折射等物理过程,对物体的辐射强度会有衰减作用,我们称之为消光。
大气的消光作用与波长相关,有明显的选择性。
红外在大气中有三个波段区间能基本完全透过,我们称之为大气窗口,分为近红外(0.76 ~ 1.1um),中红外(3 ~ 5um),远红外(8 ~ 14)。
对于电力设备,其大部分的温度较低,集中在300K ~ 600K(27℃ ~327℃)左右,在这一温度区间内,根据红外基本定律可以推导出,设备发射的红外辐射信号,在远红外8 ~ 14um区间内所占的百分比最大,并且辐射对比度也最大。
因此,大部分电力系统的红外检测仪器工作在8 ~ 14um的波长之内。
不过,请注意,即使工作在大气窗口内,大气对红外辐射还是有消光作用。
尤其,水蒸气对红外辐射的影响最大。
因此,在检测时,最好在湿度小于85%以下,距离则越近越为了使摄取的图像层次清楚、对比度合适,必须保证摄像机的最佳照度,在环境照度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配置辅助照明设备以达到摄像要求。
视频信号的标称值为1Vp-p,标准值为0.7Vp-p,最低照度时的视频信号值为1/3到1/2的标准植。
所以摄像机在最低照度时的图像,决不会“如同白昼一样”。
另外,摄像机在最低照度时产生的图像清晰度,是用电视信号测试卡进行测式的,其黑白相间的条纹,要求黑色反射率近于0%,白色反射率大于89.9%。
而我们在现场观察时有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树叶和草地的反射率很低,反差很小,就不易获得清晰图像。
因此实际使用当中不能以摄像机标称的最低照度作为衡量现场环境照度的标准。
监控系统中红外灯与其它辅助照明设备一、普通照明设备电视监控系统使用的光源种类取决于观察时的具体时间,尤其是是外应用场合。
在白天,工作条件会随着天气情况的变化(晴天、阴天、雨天等)而变化,因为天气的变化会引起室外光线光谱组成的变化。
辅助照明设备很多,可以使用民用照明设备即可,在夜间,最常用的有钨丝灯、卤钨灯、钠灯、水银灯和高强度放电金属弧光灯等。
每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都有其独特的色谱组成,这可能对某种摄像机有利,也可能对其不利。
大部分黑白系统的图像质量只取决于照明光线的总能量,或摄像机所接收到的能量,而无法辨别光谱中的不同颜色。
如果光源的光谱曲线正好落在传感器的敏感区域内,照明光线就可以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
彩色CCTV系统的情况就复杂多了。
对于可以感知可见光谱中所有这些颜色的光。
而为了取得较好的彩色平衡,光源的光谱曲线必须与传感器的灵敏度相匹配。
大多数彩色摄像机都具有自动白平衡控制功能,它可以通过电子电路自动进行调整,以实现合适的彩色平衡效果。
光源中必须包括所有可见光中的彩色,这样才能在监视器上重视这些颜色。
太阳、钨丝灯、卤钨灯、氙灯等宽带光源可以产生相当好的彩色图像,因为它们的光谱中含有所有颜色的频率。
汞弧光灯和钠蒸气灯等窄频光源的光谱不连续,因此颜色再现效果较差。
水银灯发出的红光很小,因此在汞弧灯下,红色物体就会变成黑色的。
同样道理,高压钠灯发出大量的黄色光、橙色光和红色光,蓝色或蓝绿色的物体在这种灯光下也会变成黑色、灰色和褐色。
低压钠灯只产生黄色灯,因此不能用于彩色CCTV系统。
使用人工照明时,还要考虑照明光束的角度和镜头的视场角。
宽束泛光灯能以相当均匀的照度为大面积区域提供照明,从而产生亮度均匀的图像。
窄束光源或聚光灯只能照到小面积区域,照不到的区域会非常暗。
照度不均匀的场景所形成的图像也会具有不均匀的亮度。
为了提高光线的利用率,摄像机镜头的视场角最好与光源的光束角相匹配。
如果灯光只能照亮场景的一部分、摄像机的视场角应该调整到观察区域所需要的角度。
使用自然照明时,不存在光束角问题,自然光源通常能够均匀地为整个场景提供照明。
所有具有一定温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光。
改变发光体的温度可以改变光线的强度和颜色。
例如,铁块在逐渐加热时,首先会变成暗黑色,接着变成血橙色;在钢铁厂里,铁水呈现黄白色,因为它的温度比血橙色的低温铁块高。
白炽灯里的钨丝在加热时发出的光几乎全是白光。
物体加热到能够发光的状态成为“白炽”,这也是“白炽灯”的由来。
彩色电视系统中常用到的“色温”就是指物体被加热到不同颜色时的温度。
有的发光物体被加热时会同时在不同频率上发出同等强度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