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
2011年,国务院建立了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绩效管理工作。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要求下,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
地方政府不再过多关注GDP、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忽视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
目前,多数省市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评估内容已开始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内容,并且关乎民生的比例逐渐扩大。
地方政府正积极将政府职能转变到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上来。
第二,逐步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在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和系统优化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
如北京市政府特地委托学术机构把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全面梳理,并与百姓身边事相对接,整理出数千条百姓非常关心、涉及切身利益、易于感知、易于评价的评价主题,形成公众评价数据库,从而使公众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促进部门工作规范化发展。
第三,扩大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其主要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
因此,社会公众评价应该是衡量政府绩效好坏的最终标准。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注重引入公众评价,公众满意度的评价占总体评价的比例逐步提高,公众参与绩效评估的人数比例逐步增加,公众参与评估的渠道也逐步得到拓展。
很多地方政府把公众参与评估的权重扩大到30%以上,杭州市甚至达到 50%。
同时很多地方通过网站、电话、信函、入户调查、焦点座谈会、街头采访等多种形式拓展公众参与评估的渠道。
第四,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牵扯面广、涉及多部门和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为有效发挥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目前很
多地方政府加强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资源整合。
一是整合以往分散到各部
门各系统的考核办法,实行扎口考核;二是建立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部门
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解决政府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升行政效能,改进政府绩效;三是建立有效的绩效信息系统,将政府
绩效管理与网上办事大厅、行政服务中心、电子监察平台、对外服务窗口、
行政审批等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对接,推行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但是在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取得新进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仍存
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政府的绩效管理观念尚待改进。
一是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没有完
全转变,仍存在“官本位”的思想。
二是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更为
关注的是上级领导的满意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
时难以主动采取措施来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其次,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绩效评估指标逐年递增。
这不仅增
加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压力,还使得有些部门工作纯粹是应付上级绩效评估的
年度递增。
二是地方政府在监督程序上不够规范和严谨,甚至部分地方政府
还没配套建立健全督查工作体系。
如督查工作“有任务才安排”的情况仍然
存在。
最后,政府的绩效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虽然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各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绩效
管理的效用还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前各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内容几乎都是
基于自身实际需要而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政策指导。
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目标和下级的绩效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以
至于当绩效目标分解到下级各部门时会出现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等问题。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进程之中,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对政府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转变观念、增强公民意识。
因此,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来建设中国政府绩
效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中国政府管理能力与行政效率,更好地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