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小学物理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参考系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
同一物体的同一运动,由于所选的参照系的不同,对运动的描述也可能不同。
3,一般都选地面或地面上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桥梁为参照系,否则要进行说明。
二,质点1,定义: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不起作用,或所起的作用可忽略不计时,我们就可把物体看成是一个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三,时间和时刻1,运动的质点在空间某一位置的一瞬间叫时刻。
两个时刻的时间间隔叫时间。
2,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时间是表示两个时刻的点间的距离。
(判断前5s、第5s、5s前、后5s、5s后5s中的含义)四,位移和路程1,定义;从运动质点的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叫位移。
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运动轨迹的长度叫路程。
3,位移和路程的大小一般不同,只有在直线运动(不包括折线运动)中它们的大小才相等。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五,运动分类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平抛运动斜抛运动一般曲线运动六,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位移和时间成正比。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位移--——时间图像(2),速度——时间图像直线的斜率(t gθ=x/t=u)直线和时间轴的中间从t1到t2部分的面表示速度积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七,变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八。
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是说宇宙中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是运动的。
运动的相对性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哪个物体而言的。
九,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速度方向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2,定义:速度等于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u=Δx/Δt4,单位: 1m/s=3.6km/h5,速度是矢量,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
6,平均速度: (1),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Ū=Δx/Δt(2),平均速度不一定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一般只能用定义式来计算。
十,加速度1,物理意义: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
2,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a=Δu/Δt4,单位:米/秒2(m/s2)。
米每二次方秒。
5,加速度为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作加速运动,反之物体作减速运动。
6,在速度——时间图像上加速度等于图像上对应点的切线的斜率。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1,速度公式:u=u0+at 使用时假设一个正方向,与该方向2,位移公式:s=u0t+1/2at2相同的量取正值,相反的取负值。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u2—u20=2ax4,平均速度:ū=(u+u0)/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
5,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3····则Δx=x2—x1=x3—x2=······=aT2,第n秒末的速度u n=(x n+x n+1)/2T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位移——时间图像2,速度——时间图像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直线与时间轴所夹从t1到t2时间内的面的的速度积表示该时间内的位移,直线的斜率为加速度。
五,自由落体运动1,重力加速度:一切物体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一般计算取g=9.8m/s2粗略计算取g=10m/s2重力加速度大小与地点有关。
在地球上的同一海拔高度,g值两极最大,赤道最小。
2,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U=gt h=gt2/2 u2=2gh六,竖直下抛运动竖直下抛运动为初速度为u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u=u+gt h=u0t+gt2/2 u2 —u20=2gh七,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段是初速度为u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下降段是自由落体运动。
u=u—gt h=u0t—gt2/2 u2 —u20=—2gh第三章:相互作用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方向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2,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就是物体的速度不变(包括大小和方向),只有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除此之外的其它运动的运动状态都变了。
二,关于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存在条件: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另一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就是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
3,力是矢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其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
5,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的弹力跟伸长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制成的。
使用时:;(1),要看清分度值,(2),要认清量程。
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量超过它的量程的力。
6,力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牛顿(N)。
7,力的图示和示意(1),力的图示是用有向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度按一定比例(标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端(或末端)表示作用点。
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2),有时只需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叫力的示意。
8,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产生形变。
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它是万有引力的一种。
2,产生条件: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重力为非接触力,物体只要处在重力场中,无论是否与地球接触都受重力。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G=mg g为重力加速度。
4,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5,重力作用的集中点叫重心。
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重心有支持法和悬挂法两种测法。
6,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由物体的重心指向地球的质心。
7,重力与质量:(1),联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区别:a,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测质量用天平,测重力用测力计。
C,质量与地理位置无关,重力与地理位置有关。
d,质量是标量,重力是矢量。
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是说宇宙中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都有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称电磁相互作用。
3,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的相互作用叫强相互作用。
4,放射线间的基本相互作用称弱相互作用。
五,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弹性限度物体在形变后,。
撤去外力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撤去外力不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不能够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六,弹力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弹力为接触力,产生在相互接触的相互挤压或拉伸的发生形变的物体间。
3,常见的支持力、压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弹力。
七,胡克定律:弹簧形变时,弹力与伸长(或缩短)成正比。
F=Kx K为劲度系数,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牛顿/米(N/m)。
八,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1),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是滑动或滚动摩擦力。
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一般比滑动摩擦小许多。
(2),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有一定的限度,最大值为最大静摩擦力FMAX 。
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AX(3),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比最大静摩擦力略小,粗略计算中可认为相等。
2,产生条件:摩擦力为接触力,产生在相互接触、相互挤压、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有弹力的物体的接触面上。
3,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不是总阻碍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有时是动力,5,滑动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F=µF N N动摩擦因数,无单位,它的大小与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有关。
九,共点力及其合成与分解1,共点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作用点为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样的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
所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也遵守这些法则。
3,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的效果与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时,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4,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的大小因其夹角的不同而不同,取值范围为׀F1-F2׀≤F≤F1+F2十,物体的受力分析:用隔离体分析法。
在力学中先重力,再弹力,最后摩擦力。
依据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例:分析下列情况物体的受力,找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用力拉着在水平地面匀速运动的铁块;骑着自行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运动,用力蹬和不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斜面上的物体)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几点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的运动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规律,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到的(理想实验法);(3),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处于平衡状态,究竟是静止还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决定于它的初始状态;(4),力是改变物体它的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是由它的惯性来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