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4期(总第105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ll瑚a】0fQi酵1aiN0nrlalUmvers毋(P}lilo呐andS0cialScienc酋)No.4.2004GellamN0.105出仕与归隐——陶渊明诗歌的飞鸟意象及其审美内蕴吕海英(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2)[摘要]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群体的个体自由。
这两种“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
而陶渊明思想转变可以从飞鸟意象中得到证实。
[关键词】陶渊明;飞鸟意象;出仕;归隐[中图分类号]您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阻5102(2004)悼0089-04魏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一时。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而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周易》中的《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
《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举不胜举。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
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
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
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
陶渊明思想转变可以以鸟意象贯穿始终。
六朝社会很重视世族与门第。
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
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
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士人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
清代东方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
余谓陶诗亦然。
但何必云小也。
”【1]可见,他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
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
《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绞士》之咏,箪瓢之乐也……”[2J此说绝不是空[收稿日期]2004—04一06[作者简介]吕海英(1967一),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一89—匮乏而承受身心的双重折磨?陶渊明为生存而出仕的举动中又深深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是“孝”的观念,在当时人看来,满足“孝”这一价值需要是人生的最高精神需要,“孝”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其他都为其次。
如在《德行》第26、29、42、45、46、47条,《识鉴》的第十条中都提到并推崇“性至孝”的名士。
社会舆论和自我心灵都使真性情的人奉“孝”为人生价值第一要义,生活在封建文化背景下的陶渊明也是如此。
至于陶渊明出仕的另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通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以实现自我的需要。
陶渊明虽处在个性觉醒的时代,但并未抛弃两汉时代的传统价值观念。
陶渊明少年时即“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之五),只是由于艰难生活的压力,才使他把这“猛志”压在心底,而只言出仕是为了生存和“孝养”。
特别是在母亲孟氏去世后,为实现“孝”的精神而出仕的想法随之消失,而为了建功立业的想法则由潜层上升到显层。
四十岁左右时,陶渊明还想一展宏图。
但是各种因缘条件阻碍了他在仕途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所以他退而“独善其身”。
其次,陶渊明归隐是由于对古代贤达归隐行为的个体心灵感悟。
这一感悟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
返观历史,方正刚介之士,因看不惯现实,往往出言“违众”,发语“迕风”,自致祸害。
陶渊明有自知之明,故日“性刚才拙”,又有社会之知,故日“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饮酒二十首》之二十)“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感士不遇赋序》)在这样一个动乱无道的社会上,如果放任自己违俗的个性在社会上闯荡,必遭后患。
明哲保身,见微知著,趋利避害。
古之贤达早已做出榜样,陶渊明从他们身上悟出了人生进退保身的哲理,其《归去来兮辞》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飞”。
看到了个体生命的宝贵,于是抛弃进入社会建功立业的想法,这也就是陶渊明所谓“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可见陶渊明的“明哲保身”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以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负责为前提的,它立足于个体自我,又超越了自我。
陶渊明归隐与鸟之行踪相似,其思想转换仍以鸟意象贯穿,陶渊明对鸟如此情衷,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
因为“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Et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
”鸟最富自然情趣,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
同时鸟与陶渊明的生死观、义利观还有莫大的联系。
鸟Et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之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
陶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现了此意“家为逆旅客,我如当去客”,另鸟日出而作,相约寻食,自食其力;只要果腹便足,决不纵欲逐利。
此点与他的义利观如出一理。
可见,他所需求的不过是正当衣食之需,这又与鸟性相通。
可见,陶渊明与鸟确实有着极大的缘分。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杂诗》其五)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即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
找寻到诗意生存后的陶渊明,其笔下的鸟则是另一种形象,《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避路诚悠,性爱无遗。
”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耽心遭罹网罗,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
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精神与生命的依托之所。
此时的鸟“因植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哀。
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同样,《读山海经》其一道:“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用鸟比兴,陶渊明之心表露无遗。
《饮酒》其七“El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回应《归鸟》一诗。
然而最能表达陶渊明深意的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Et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曾析此诗:“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一91—言诠,其谁辩之?”陶渊明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万物。
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
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此间陶渊明思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归”。
当然,陶渊明之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
朱光潜先生对他的这~段寻觅的过程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
”【4J终老归田,托身所得,这绝不是在有的诗人那儿常常听见的无病呻吟式的呓语,而是陶渊明“拼却一生休”换来的一句沉甸甸的人生誓言。
陶渊明因追求进取而迷茫,又在迷茫中追求光明。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自处”(《杂诗》其五),“止泊”与回归不仅指陶渊明,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是玄学的终结点。
当然,魏晋玄学命题杂多,观点各异,政治取向多有不同,回归自然是其主流。
单纯持玄学人生观不能解决好个人与群体的矛盾关系,没有化解矛盾纠结的世俗情结的力量。
所以,面对现实人生中的种种困扰,岁月苦短,机遇难逢,贫困疾病,灾祸患难,人们便会陷入烦苦怨愤和悲哀痛苦之中,而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泯一。
但陶渊明对此有过成熟的思考,理性的感悟,并付诸实践,面对苦患,他除了以老庄元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靠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标准。
他以自己的个性吸取了两家精神中与自己追求相契合的成份,并用生命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而成为自己独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个性。
[参考文献][1]清·东方树.昭昧詹言:卷IⅡ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宋·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计[A].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M].[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第二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朱光潜.诗论·陶渊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8.OfficalLifteandRetire——AboutBirdImageryinTAoYuanming’SPoetsanditsAstheticImplicationI_/iHai—ying(F/nanceand&僦Co/妇eofq吨h,a‰毋,X'm/ng810012,Or/ha)Abstract:Abirdissymbolicthing,whosesymbolaccumulatedforalongperiod.Itwasabirdinancientpet).pie’Seyesthatopenedits“initionalimagery’’inlaterages’poems.Itmightbeconcludedintotwomentalstate:oneWasseekinggrandmentaloutlcokwhichwasobtainedbys仃uggling.AndthesecondWasretire,whichWasindividualfreedomdriftingapartfromthecolony.WecouldseethesetwomentalstateinTaoYuanming’Spo.ems,andtheycouldberegarded∞thesymbotsbeforeandaftertheturnh唱ofhislife.WeCallfindYuanMing’8thoughtcamefromtheimageryofbird.Keywords:TaoYuanming;birdimagery;officalbird;retire一92—出仕与归隐--陶渊明诗歌的飞鸟意象及其审美内蕴作者:吕海英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2刊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4)引用次数:1次1.东方树昭昧詹言:卷四 19612.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计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9644.朱光潜诗论·陶渊明 19981.期刊论文谭云华.TAN Yun-hua论陶渊明诗中"飞鸟"意象的象征意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1)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2.期刊论文章莉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解读-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4)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宗师,解读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就可以更深入的解读陶渊明的人生,理解陶渊明的对人生的思索与他最终的诗意抉择. 3.期刊论文肖时正从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看其内心世界-考试周刊2009(37)渊明的诗歌有大量飞鸟的形象,一系列飞鸟形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意蕴,予了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以说这些飞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不同时期内心的真实写照.陶渊明将自己内心的憧憬与失落、欢娱与苦恼、闲适自在与孤独苦闷,寄予在了笔下飞鸟的形象上,懂了飞鸟,们也就读懂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4.期刊论文张伟浅议中国早期古诗中的"飞鸟"意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诗经>中的飞鸟意象比较原始,只作为作者某种心迹符号存在,少数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楚辞里,飞鸟意象成为作者经历的象征;在汉代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陶渊明将前代诗歌散乱、零碎的飞鸟意象整理成面,以隐喻其远大的理想和情怀.5.期刊论文张忠云.Zhang Zhongyun魏晋风度与盛唐魅力——论陶渊明、李白诗文中自由精神的张扬-安顺学院学报2008,10(2)文章从比较陶渊明、李白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差异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由魏晋到盛唐文人士子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思考.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表现了飞鸟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李白不仅将飞鸟意象推上了一个高峰,还从整体意义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是千百来人类追求个性的自由抒发,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奋飞的精神,由魏晋到盛唐,得到了很好的展现.6.期刊论文张忠云.Zhang Zhongyun陶渊明与李白诗文中生命意识的飞扬-安顺学院学报2007,9(4)文章从比较陶渊明、李白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差异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由魏晋到盛唐文人士子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思考.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表现了飞鸟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李白不仅将飞鸟意象推上了一个高峰,还从整体意义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是千百来人类追求个性的自由抒发,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奋飞的精神,由魏晋到盛唐得到了很好的展现.7.期刊论文陈殿生.CHENG Dian-sheng试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3)飞鸟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透过对飞鸟意象的分析,可以窥知陶渊明具有"仁爱"、"自由"、"顺应自然"等思想,以及在艺术上灵活运用"比兴"手法,形象与理念交融,外物与自我交融等诸多成就.8.期刊论文王景艳陶渊明诗歌中飞鸟意象的人格凸现-滨州师专学报2003,19(3)飞鸟意象一直存在于诗人陶渊明的视野中.通过飞鸟意象的充分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具备积极向上人格的封建文人形象;领悟到一个生动的崇尚自然的人,一个富有情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一个具有脚踏实地鲜明人格的人;体察到历史舞台上一个具有豁达、洒脱、超逸品质的丰满形象.9.期刊论文罗欣.LUO Xin忘我的解脱与自我的超越——陶渊明《饮酒》其五与华兹华斯《致云雀》中的飞鸟意象比较-河西学院学报2006,22(4)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各自的诗歌传统中,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主题,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取自由的理想.本文以"飞鸟"意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中西自然观及思维方式不同,二位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不同理解.10.期刊论文魏耕原飞鸟意象穿翔魏晋诗赋的衍变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建安文学的群鸟乱飞,衍变为阮籍苦闷的模糊鸟,再发展到个性化的陶诗田园自由鸟.飞鸟意象由先秦两汉诗的群体性、类别性,至此成为带有诗人明显的主体性.其间诗赋的交流,则使飞鸟意象别开生面.本文链接:/Periodical_qhsfdxxb-zxsh200404021.aspx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