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田园诗词派的鼻祖。

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兼济天下”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到玄学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由于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大多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

儒家的"入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一个放荡不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才怎会甘心遁入世俗呢?时断时续的十三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并且逐渐成为他思想中的主导方面。

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出仕失意时的痛苦挣脱。

魏晋时期的六朝社会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之宏图大志兴致勃勃地冲入朝廷,开始想天下一般的士人一样'驰骋官场“,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四十一岁在出为澎湖令,但仕途的艰辛、官场的黑暗、同僚的矛盾等让他处处碰壁,很跨级就感受到了为官的烦恼与痛苦。

于是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性质自然,非矫励所得。

即冻虽切,违已交病。

《感士不遇赋》中他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坛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方杰而谁亮。

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陶渊明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不可为,认识到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活方式寻找鑫生活的想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等平淡,何等自然。

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与你交谈,然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对安静田园的赞美以及对人境之喧、官场仕途的厌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一句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就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

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

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在思想深处成己与成人的统一、超越儒与道的纠葛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中的美感,正如梁启超所说:“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所以从陶诗中最能品读人生,最能体悟乡村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