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 故乡诗歌 赏析

陶渊明 故乡诗歌 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

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

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

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桃花源诗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合理的社会秩序),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

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

最初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世俗人寻找桃花源来时的路便荒芜废弃了。

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

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收获了,也不用缴纳赋税。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少见人来往,只听得鸡和狗互相鸣叫。

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

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

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天边暖了,春天来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

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多用智慧)?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

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被渔人发现了)。

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世风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

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点评】《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派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记,相当于序。

从文体上来看,《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的概貌;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了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也分析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文一诗,形式不同,但主题一致,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民风淳朴、宁静和睦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诗并记》刻画的桃花源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但是通过对虚构的理想社会和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对世外桃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幸福安乐生活的愿望。

在艺术上,诗人将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语言平淡自然。

拓展: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1)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2)中,一去三十年(3)。

羁鸟(4)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5)际,守拙(6)归园田。

方宅(7)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8)后檐,桃李罗(9)堂前。

暧暧(10)远人村,依依(11)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2)。

户庭(13)无尘杂,虚室(14)有余闲。

久在樊笼(15)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1)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俗罗网,官府污浊而没有自由,犹如网罗。

(3)三十年:泛指很多年。

(4)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

可解释为固守自己纯正朴素的本性。

(7)方宅:住宅周围。

方,通“旁”,旁边。

(8)荫:荫蔽,掩映。

(9)罗:罗列,布满。

(10)暧暧:隐约、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村落。

(12)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为本诗所用。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世俗念。

(14)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清闲。

(15)樊笼:蓄鸟的笼子,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自己陷入官场象笼中的鸟一样,终于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仕途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曾经生长的山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永远都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一样,我毅然退出官场,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守正不阿,回到家乡开荒种地,享受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轻柔的炊烟随风升腾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枝头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闲静的屋子里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1)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2)理荒秽(3),带月荷锄(4)归。

道狭(5)草木长(6),夕露沾(7)我衣。

衣沾不足(8)惜,但(9)使愿(10)无违(11)。

【注释】(1)南山:指庐山。

(2)兴:起床。

(3)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4)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5)狭:狭窄。

(6)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7)沾:(露水)打湿。

(8)足:值得。

(9)但:只。

(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点评】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古往今来,陶渊明的田园诗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朝学者钟嵘,在《诗品》中高度评价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

此后历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也对其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代表作,一共五首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归隐后由衷的喜悦之情。

这里选取的《归园田居·其一》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再到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是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在艺术手法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但朴素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

不管是他虚构的世外桃源也好,还是回归田园后真是的田园风光、农村生活也罢,陶渊明都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另外,他还常常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完美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