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语言教育10大误区

儿童语言教育10大误区

儿童语言教育10大误区1.误区:传统观点认为,学龄前儿童不宜过早地学习识字。

我国儿童一般是6岁初入学,先学六周汉语拼音,然后从看图读拼音开始识字。

然而据一些语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识字时间晚、速度慢、数量少,远远未能满足学生自身职能发展的需要。

许多儿童教育专家认为,一般来说,3岁以上的幼儿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能力,所以教育孩子永远没有过早。

另外,生理学家研究得知:成人的大脑约1500克,婴儿出生时大约350克,两岁左右就发育到1000克,8岁以前百分之八十的大脑就已经完成(这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心理学家也表示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时期。

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期,学同样的内容要多花6至7倍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大脑的发育一旦完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

那么就要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再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就一定能使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育乐园独创的成语识字教学适实的抓住了孩子识字的最佳时期,能够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通过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使孩子们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并主动去识记汉字。

2.误区:认为孩子上学以后自然就会识字了。

这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忽视了0--6岁这六年宝贵的时光,认为孩子上学后这些字自然就掌握了。

其实,认字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幼儿园与小学上课方式有很大差别,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识字和写字相比较而言更注重的是识字。

而孩子上了小学后,读和写是同时进行的,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小学的上课形式。

再加上在学校里,老师经常考试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孩子很不情愿应付考试这种形式及大量的作业等过重的负担,使他一时难以对识字产生兴趣,有的甚至讨厌学习;另一方面,孩子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大量写字也会使他的身心感到疲惫从而厌倦。

因此,研究表明:有很多孩子在上了小学后,经过两三年在学校的学习后,产生厌倦、烦躁心理,失去了兴趣,识字认字成为一纸空谈;第三,小学需要在五年时间掌握2500个汉字,如果没有在幼儿园学过识字的孩子,上学后压力就会很大了,更何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四,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学过识字,可是今天依然掌握了很多字,于是就忽视了培养自己孩子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其实,这是家长忽视了识字和阅读的重要性,于是就没有把识字和阅读纳为一个正确的高度,因此进入了语言教育的误区。

历史上有多少伟人、名人的成功都得益于正确的启蒙教育,得益于他们在童年时候就形成的爱读书的好习惯。

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4岁就能读四书五经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在5岁时就已经读了好多书了。

陶行知、冰心、贺龙等许多名人都在4、5岁的时候开始读书。

可见,早期识字和阅读,使他们比同龄儿童更好的了解世界,比同龄儿童更有能力、更聪明,也有更多的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

就是早期识读,才创造他们一生的辉煌。

试想,您当初在幼小的时候就受到过识字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相信您一定会有更大的造就。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在自己孩子幼小的时候培养他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而现在很多家长忽视了识字和阅读,却盲目的给自己的孩子报其他特长班。

试想,如果一个人他没有一定的字词量和理解能力,上课时他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吗?他又怎能学好每一门课程呢?更何况一个孩子!因此,先掌握字、词是孩子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

所以,就应该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有意识的进行必要的识字训练。

那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就摆在各位家长的面前了。

3.误区:家长自己教孩子识字。

识字不仅可以让孩子开始热爱阅读、丰富知识、培养看书习惯,同时,还可以全面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等重要的智力。

有些父母会说识字谁不能教,那还不简单。

是的,现在任何年轻的父母都认字,可是,您想过没有,孩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兴趣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有句俗话说得好“再好的医生也很难医好自己的病”,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自己教,需要您的毅力、恒心、耐心和方法。

现在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琐事,社会交际等诸多因素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磨平了自己对孩子的悉心态度,教育孩子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时间一长或者教后孩子没能掌握,您自然就会产生急躁的心理,不免会把情绪带到孩子身上。

甚至作出指责、挖苦、打骂孩子的举动。

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会孩子的效果,更可怕的是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

经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如果一个孩子连续三次遭受过指责训斥,从此孩子便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也决不会再做同样的这件事,这会适得其反。

另外,社会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家长很少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孩子也很少听到家长的赞美的话,总是听到家长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这样是错的,那样是错的。

这样,家长和孩子很难沟通,孩子在家长面前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就谈不上接受家长所教的内容了,更谈不上学习效果了……必将产生恶性循环。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学习是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的。

在家里,家长一对一的教和学校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孩子们在一起学时都有个攀比、显示的心理,还需要老师及时的、正确的鼓励来增加孩子的信心;其次,孩子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说话内容概括性不强,半截话多,这时就需要老师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快速的思辨能力和熟练的语言技巧来把这些本不成句的不完整的话转化成完整地、通顺的、清晰的、易于理解和启发的话语传达给其他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就会拓宽思路的跟着踊跃发言。

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循序渐进。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了,从此便会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说,家长很难在家里教会孩子识字。

而育乐园正是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了很多有趣的教学中,由专业的教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者有心,学者无意”的方法,不仅使孩子轻松掌握的同时,更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应用。

4.误区:只要是教育,效果就一样。

教育本身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只有教育方法才有对错之分,效果也不一样。

家长在对儿童实施教育或熏陶的时候,总是认为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是目的和动机是为了孩子将来好就去做,我们对此类现象调查如下:现象一:我们说,孩子的事可不是小事,许多人也知道孩子的事重要,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要,行动上却是很不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许多人愿意和朋友吃饭、应酬,却不愿意多花时间陪孩子,这就是表现,许多人可以去旅游,去买高档衣服,却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入,这也是表现。

现象二:很多家长也知道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很舍得投入,但只是下意识地给孩子买一些小人书,识字画册,童话故事等,买回来也没有想到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掌握这些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现象三:有些家长盲目的跟随,别人的孩子学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也跟随学,这样往往是半途而费。

今天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电脑学的不错,就心血来潮,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电脑,明天看还是学习英语有前途,便疯狂的为孩子报班学英语,可是从来不管孩子本身的意愿和孩子自身的条件,这个就是无视孩子主观能动性。

现象四: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就运用自己认为好的各种方法教孩子,表现为向一些“神童”家长学习“育儿法则”等乱七八糟的办法,所选择的学习和游戏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是凭着自身或从他人那里学来的传统的所谓的教育经验来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作为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特殊性。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的教育经验是一种错误教育。

以上这四种现象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家长应该把握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什么时候该学什么。

孩子只有在科学的教育当中,才能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相信育乐园会帮家长达成心愿。

5.误区:学会识字后上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

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知识到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

郭沫若、冰心、齐白石、贺龙、邓小平这些名人、伟人都是在4、5岁就开始读书的,他们在学校里不是表现得更好么?早期识读使他们比同龄儿童更有能力,有更多的聪明才智,也有了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

孩子在幼儿园掌握了知识,在进入小学后变得更加的热爱学习。

这种现象还源于儿童的显示心理。

据许多儿童教育专家们证实:9岁前的儿童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很聪明,比别人强,来获得别人的重视和赞扬,这就是孩子的显示心理。

这种心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所以说,显示心理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甚至比家长还要着急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家的认同。

所以不论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幼儿园里的幼儿,面对老师的问题,总有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出现。

也就是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遇到自己知道的问题都会主动地举手回答,根本没有“学会识字后上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这一说法。

6.误区:认字和写字要同时进行,都应该先易后难。

其实,认字一定要和写字同时进行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事实上,儿童从出生就开始学字了,先学的是字音,然后又学字形,这就是孩子的认字开始了。

至于写字是在儿童适合的时候进行的。

而幼儿园里要识字的第一目标是阅读,所以幼儿园里主要是教孩子识字,只要孩子能见到字会读就行。

所以认字和写字不是同时进行的,应该先认后写。

汉字只有书写的简繁,并没有认字的易难。

其实常用的字和不常用的字对于儿童来说是识记效果是一样。

常用和不常用只是我们大人的语言习惯造成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舞”和不常说的“兀”在幼儿的眼中只是两个不同的图形,老师用好的方法教了,孩子就会了,根本不存在什么易难。

理论研究认为在幼儿时期,由于他们的大脑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更加直接,他们对汉字的认识主要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他们对汉字只是图形的识别,而不是记笔画。

所以说识字没有易难之分。

而写字却不是这样的,写字是在儿童识记汉字的基础上,对一个汉字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记忆后,才开始动笔“描画”出它的“模样”,也就是写笔划。

所以,写字应该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小的时候只可以识记汉字而不可以写,应该在孩子身心发展适宜的时候才可以学写字。

一方面因为孩子很小,骨骼发育不完全,手指很小很细握不住笔,在这个时候,长时间写字会使孩子手骨骼变形,还容易使孩子患近视。

更重要的是,幼小的孩子对写字这种枯燥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也容易影响他对文字的厌烦和以后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孩子的集中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写字的新鲜感消失后,孩子就不会集中精力了。

有时候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写不好字就会感到厌倦而注意力分散。

这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指导的悉心程度不够,孩子就会更加的疲惫、胆怯和厌烦,有时候会写着写着就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