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0%,且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正值生育高峰,家庭流动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使流动儿童群体日益庞大。
有调查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流动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30%~40%。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一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0到14岁的儿童已经超过1410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以上。
因此,相伴而生的进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几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点:
(一)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
1、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称谓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城加快,从而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成为流动人口。
赵学勤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的人口。
流动人口目前常住地与原住地(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即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如旅游、出差、短期工作等。
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
漆玲玲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析.教育探索.2004》中称所谓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是指年龄在6~14岁或7~15岁之间的,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一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他们生在城市或者很小就在城市里成长起来,却不能享有与同龄城市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机会。
2、流动人口子女的规模及结构。
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适龄儿童约有643万(华灵燕,2006)。
事实上除这一部分随父母流动进入城镇生活,与父母同住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有部分是没有随父母流动外出而被托留在农村的流动人口子女。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当时全国流动儿童数量已达1982
万,留守儿童更大2300万人,而且这些数字近年来又有了很大的增长(李晓东,2006)。
3、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状况。
华灵燕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7》一文中认为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孩子的生活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负担不起城市里高昂的生活支出和教育支出,只能将孩子们刘留在家乡,或者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在其他亲戚家。
而这些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心理缺陷、行为偏差以及时常发生安全问题。
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不停的辗转流动,我们称之为“流动儿童”。
这两种模式在的儿童都面临着一列的社会问题。
而笔者主要讨论的是后者的教育问题。
(二)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1、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
陈俊蕊,程绍珍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与教育对策初探.内江科技.2008》一文中提到,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问题严重,据调查显示,3岁~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
6周岁儿童中46.9%未接受入学教育,近20%的9周岁儿童还在上小学1、2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同龄少年的31%和10%,在12周岁~14周岁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流动子女的心理素质普遍较低。
还有学者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归纳为:一是流动人口子女失学问题严重;二是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三是多数学校教学设备较差;四是流动人口经济贫困,家长教育能力不足。
(祖祺祎,2009)
2、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王冬云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研究对策.人口学刊.2008》一文中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性差异;社会制度变革的落后;流动人口自身的素质较低;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教育与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几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还有学者认为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二是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三是农民工经济收入低;四是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林茜彬,2006)
3、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申恒运,钱地虎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以龙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中国水运.2009》一文中提到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国家应统筹规划全国范围内流动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合理分配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财政支付比例,同时破处户籍制度藩篱,消除地方户籍歧视条
例,真正做到公民权益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其次,流入地政府应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规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将外来流动儿童教育经费列入本地区财政预算,努力保障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创造适宜城市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三,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引导闲散资本投入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为外来适龄学童提供多元化就学途径;最后,为流动学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的社会化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合力优势。
庄芙蓉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8》一文中为此提出的建议有:明确政府责任;落实“就近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扶持民办农民子女学校;强化农民工的义务教育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缩小地区差别。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政策和社会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而缺乏对流动人子女自身的关注。
同时也发现这些研究都是采用了一种外在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方法做的研究,也就是说研究者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去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
因而本次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是笔者通过与流动人口子女的访谈与互动,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4.
[2] 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第18期.
[3] 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2004,(04):18-21
[4]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3]78号).
[5] 赵学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第2期.
[6] 漆玲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4,第9期.
[7]林茜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第1期.
[8]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第3期.
[9]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庄芙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8,第10期.
[11]陈俊蕊,程绍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与教育对策初探.内江科技,2008,第1期.
[12]申恒运,钱地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以龙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中国水运,2009,第12期.
[13]祖祺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2009.
[14]王冬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研究对策.人口学刊,2008,第4期.
[15]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部下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16-19.
[16]Rita Cheminais. Every Child Matters: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M]. United Kingdom: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2006.5.
[17] Simon Ellis, Janet Tod. Behaviour for Learning: Proactive Approaches to Behaviour Management [M]. United Kingdom: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