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笔者之所以选这个题目,归因于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这一阶层越来越受瞩目,随之而来,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也不断凸显。
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师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到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
笔者发现虽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走过近二十年的历史,但是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却受到忽视,甚至在一段时间成为义务教育的真空地带。
这让笔者有兴趣去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并对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统一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选题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城是伴随着世界罕见规模的人口迁移而推进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城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移”,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
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和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2006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已指出,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与劳动力统计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来,流动劳动力中已婚人口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已达75.3%,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
夫妻二人携子女在城市打工已经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生存常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努力下,情形有了明显好转,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
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为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合计失学率
竟高达9.3%。
第二、入学、就学过程中不公平问题明显。
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就学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学校将流动人口视为择校生,向他们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
以至于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子女只能进入条件较差的私立民工子弟学校。
第三,多数学校教学设施较差。
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设施参差不齐。
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习长期的积累,教学设备相对较完善和齐全。
第四,流动人口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教育能力不足。
大部分流动人口在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收入较低、经济情况较差,致使他们很难给予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难免在教育中出现偏颇。
第五、流动人口子女在城镇面临融合难题。
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因此,如何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迫而重要的任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也是关系到我国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人口子女是我们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作为进入城市第二代“移民”,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对社会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这些未来的“新城市人”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奋力追求知识和技能,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人数众多、却不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身在城市、心却远离城市的社会边缘性群体。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入学完成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外来务工子女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建设者和社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因此,全社会应关心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使他们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温暖,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本次论文旨在通过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的研究,经过问卷调查及大量的文献参考,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就学状态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希望以此来引起大家对他们的关注。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处理和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能切实的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我们也设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一、引言
二、概念界定
(一)流动人口
(二)流动人口子女
三、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困境
(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难题
(三)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安全困境
五、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
(四)流动人口子女自身因素的影响
六、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的支持
(二)社会力量的参与
(三)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改进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1、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以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为主,本文在收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同时结合杭州市教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调查及访谈资料,在分析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依据流动人口群体迁移流动的特点,就现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力求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2、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中旬-2011年1月上旬):准备、启动阶段
课题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学习,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为论文的撰写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中旬商定论文题目,构思论文提纲
(2)2010年12月中旬完成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3月初):初步完成调查,上交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30日):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下旬):论文评阅并接受答辩。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8.
[2] 李悠.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认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导刊.2003,(08).
[3] 陈萌.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3,(23).
[4] 李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6,(10).
[5] 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4.
[6] 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28-29.
[7] 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 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2004,(04):18-21
[9]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3]78号).
[10]段成荣、刘伟、李贺、杨轲.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人口学特征[R]. 2007年5月7日.
[11]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部下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16-19.
[12]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04):13-18
[13] 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