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间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发展、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

我们曾经有过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教训,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一手硬”、“一手软”。

后来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并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认识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但由于近代以来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古老的中国没有能够避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处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代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矛盾在文化上的体现与挑战,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绝不是说文化仅仅反映经济和政治要求而不存在于整体之中。

社会各种要素是相互渗透的,经济和政治中有文化,文化中也有经济和政治。

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政治文化观念的日臻成熟,也将成为我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

“二战”结束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从总体上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其结果,一方面刺激了文化的消费和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即对文化的价值、作用及其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联合国也积极进行倡导,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提出“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重要命题。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典举行的“文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征求意见稿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国意见不统一,这句话在正式文本中被删去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曾经担任过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约瑟夫·奈( 后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教授) ,他长期关注文化问题,认为文化、外交等软实力有时候比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加重要总之,世界范围内,包括文化产品、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等文化竞争日益加剧。

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自身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能对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起到积极的制衡作用,这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软实力,学者和公众对此都无异议,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化本身的价值,而往往是由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中国文化数千年凝结的人文价值,赋予了其难以抗拒的魅力,中国文化的经典曾远播西方并受到赞美,可一个孱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单靠博大精深的文化赢得世界尊敬是不可能的,孔子再伟大,孔子学院在当时也难以飘洋过海。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学者的青睐,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儒学名声大振,“乘桴浮于海”变为现实,这些事实,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崛起在文化上的反映。

中国商品已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取代文化建设,我们要大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文化被称为软实力,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际交流,还是单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国际霸权地位,这是需要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的。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窄化了权力概念,忽视了非物质要素通过吸引力对行为主体产生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美国虽然保持“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正在失去“软”实力。

在纪念9·11事件十周年时,约瑟夫·奈重提软实力问题,他认为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是巧实力战略的重要部分,奥巴马政府在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的整体战略方面做得很成功。

但是,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决定了这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或者如他们说的巧实力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这种以美国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不但为反对恐怖主义服务,也为美国推行自己的人权外交和全球战略服务。

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涵。

软实力只能说明文化的作用,而文化的社会属性和内涵才能说明这种软实力是否具有先进性。

在作为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但我们同样应该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应该向世界介绍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世界关注中国,同样也会关注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只有古典而没有当代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成为软实力的。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软实力不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难以走出国门,因为它是意识形态而非文化。

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在国内,它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成为凝聚各个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在国际上它反对文化冲突论,倡导文化友好交往和文化相互借鉴,有利于国际和谐关系的建立和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成就,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凝结的先进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与霸权主义的硬实力相结合的另一种性质的软实力,这是一种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又极具包容性的文化软实力。

在理解软实力时,应该区分文化与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

文化的传播,往往是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提高,给交流双方的文化发展都带来好处。

核心价值则不同。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的传播,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入侵。

因此,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应该区分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和西方民族的文化积累。

我们应该吸取西方文化中优秀成果,但要防止西方核心价值以普世性的名义进行文化入侵。

西方已不是依靠它们的传统文化来实现它们的政治意图,不是依靠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莎士比亚、康德、黑格尔从文化上征服世界,即使他们对世界文化仍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是它的核心价值或者所谓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应该向全世界介绍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但传统文化反映的是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并不等于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在当今世界,如果社会主义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只是单纯依靠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掌控话语权的。

苏联解体的教训证明,不管俄罗斯文化曾经如何优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创立先进文化,同样不会有文化话语权,同样会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被打败。

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建立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文化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由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

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发达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

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智力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工作者是文化生产和传承的智力“工人”,是文化产品,包括理念创意的直接制造者。

我国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水平和文化自觉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没有优秀工人的工厂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文化领域没有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缺少一些大师级人物,就难以完成胡锦涛总书记和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光荣使命。

可以肯定,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同时一定是卓越的文化人物大量涌现的时代,也是文化领域群星璀璨的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