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识核心课:8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通识核心课:8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28.45
34.09 20.16 44.41 27.97 7.84 10.22 10.64 5.32
2.78
3.33 1.97 4.34 2.73 0.77 1.00 1.07 0.81
58.69
45.83 32.77 65.55 50.46 29.43 20.55 18.32 12.64
5.6
4.9 4.8 4.8 4.7 2.0 1.8 1.4 0.8
12.9 7.2
资源丰度 估算举例
资源有效空间分类
Ⅰ类为高丰度地区,其平均丰度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倍。 Ⅱ类为中丰度地区,其平均丰度值相当于全国的2倍。 Ⅲ类为平丰度地区,其平均丰度值相当于全国的90%。 Ⅳ类为低丰度地区。 由上表可见,Ⅰ、Ⅱ类丰度的19个省、市、自治区,只占 全国土地总面积30%,但按平均丰度比换算的有效面积 却占全国的80%;而Ⅲ、Ⅳ类丰度的11个省、区,虽占 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但有效面积只占全国的20%。


203.7 福建、湖南、湖北 、海南、河北、辽宁、 江西、广西、吉林、 四川 贵州、陕西、黑龙江、 137.4 山西、云南 宁夏、甘肃、内蒙古、 527.0 新疆、青海、西藏
21.3Biblioteka 20.722.03
413.5
43.4
Ⅲ Ⅳ
14.4 55.2
9.21 1.35
0.90 0.13
123.6 69.2
分类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概述
以调查和单项自然资源评价 为基础,从利用的角度对区 域自然资源进行综合鉴定和 分等定级,是自然资源合理 配置、综合利用的前提和依 据。
目标
战略目标
效益 目标
估测资源开发带来的三大效益, 评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货币价值
了解国情、揭示资源 组合及数量结构上的 配置问题;明确整体 优势和劣势;分析优 势资源在研究区所占 的地位;估算开发潜 力;为长远规划、功 能发挥、人与自然谐 调发展、系统功能提 供科学依据。
定 量 和 定 性 结 合
在自然资源评价过程中,必须 避免进入四大评价误区
为评价而评价,实用性不强 罗列数字不进行实质性评价 单一目的的评价 从局部利益出发进行评价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概述
自然特性 经济特性 环境影响
因子 指标分类
评价因子 和指标体 系
资源总量、人均量
生产量 结构比例
相对承载力计算
相对自然 承载力 相对经济 承载力 相对资源 承载力 三种
Crl I l Ql
Cre I e Qe
Cr W1Crl W2 Cre
Crl :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 Il=Qp0/Ql0 , Il:土地资源承载指数 Ql:研究区域耕地面积 Qp0:参照区人口数量 Ql0:参照区域耕地面积 Cre: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Ie=Qp0/Qe0 , Ie:经济资源承载指数; Qe: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 Qe0: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 W1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权重; W2为相对经济承载力的权重。
资源有 效空间

农业资源有效面积=各 地区实际土地面积
地区平均农业资源丰度 值 全国平均农业资源丰度 值
资源丰度的 估算方法
1 假设 2 无量纲 处理 3 规范化 指数 4 各地的 丰度
由于采用了规范化指数来表示 资源丰度, 因此,这种方法可 称为指数表示法。
设i = 1 , 2 , ⋯, n 为计算地区,j= 1 ,2 , ⋯, m 为资源种类,那么x ij表示第i 个地区的第j 种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概述
原则(169)
以人类利用为核心的原则 比较利益原则 发展和生态原则 区域综合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
原则和 内容
内容(171)
自然资源的整体优劣势 自然资源的组合与结构特征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 制约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因子 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概述
骤步
确定综合评价工作的目标,整理已 有的资料数据,拟定工作计划
生态生产性 土地 是指具有生态生 产能力的土地或 水体。生态生产 也称生物生产。 各类土地在空间 上是互斥的。
生态赤字/盈余
人类负荷和 生态足迹 是人类对环境的影 响规模,它由人口 自身规模和人均对 环境的影响规模共 同决定。生态足迹 分析法用生态足迹 来衡量人类负荷。
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 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率。
步骤和 方法
方法 向纵 结向 合和 横
单 因 子 和 多 因 子 结 合
(173)
内实 结地 合和 进行资源用途评价。划分资源组合类型,拟 室 定利用方案,分析必要性和限制性因素 进行资源特征评价研究。确定评价的要素及 其评价指标,按照优劣程度划分等级 结果与利用进行比较,判断两者的适 宜度,并提出有效的改造措施 对评价划分的各级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具体规 划,提出最终结果,向有关部门推荐。
资源丰度 估算举例
类 别
资源有效空间分布
平均丰度 值(万元 /km2) 41.16 有效面积 (占全国面 积%) 36.5
地区(按平均丰度比值 土地面积 大小排序) (万km2) (占全国 面积%) 上海、江苏、山东、 天津、北京、浙江、 广东、河南、安徽 86.7 9.1
平均丰度比
(以全国平均 (万 km2) 值为1) 4.02 348.5
制成品分量 商业能源分量
( EF ) 2 i C
I
i 1
n
i
Ei
Yi
使用化石矿物燃料的生态足迹用根据吸收其燃料 时释放的CO2所需新栽林面积计算,碳平衡法 同化城市释放的主要元素氮和磷及其化合物的生 态足迹则按所需湿地、湖泊及农田诸生态系统的 面积计算
第8周
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张 丽 萍 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讲授提纲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概述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自然资源评价
定义
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 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 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 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和估价。 单项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自 然资源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和区域 资源综合评价
地壳 资源
生物圈 资源
指标含义
资源 基础 因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人均耕地、土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保证率 年内变化、年际变化 人均林地面积、植被覆盖率、物质受威胁程度 金属矿、能源、非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 数量、占总人口比重、增长率 受教育程度、文盲与半文盲比率、义务教育普及率 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密度、固定资产投资率、农田基 本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基建总投资比重
河南
广西 黑龙江 河北 四川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34.17
16.53 9.67 25.17 15.02 3.09 4.49 0.46 1.18
3.34
1.62 0.95 2.46 1.47 0.30 0.44 0.05 0.12
55.50
38.41 43.06 45.50 83.09 13.48 2.91 3.24 18.93
类型
超载状态:实际人口数量(P)大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r) 富余状态:实际人口数量(P)小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r) 临界状态:实际人口数量(P)等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r)
相对承载力的提出是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相对于周边地区,研究区是一个开放的、动
态的地域系统,区内外存在着资源的流通和交换;
3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学者 概念 联合国 概念 相对 承载力
承载力
一定区域内、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当地资源可 持续供养人口的规模;或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 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与 发展的支持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条 件等,在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 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以该参照区 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 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 度人口数量。
由上两表可知,中国各地区平均农业资源丰度的
总趋势:沿海高于内地,南方高于北方,平原高
于山地,浅山地区高于深山地区,湿润地区高于
干旱地区。基本上符合中国农业资源环境的实际 情况。
资源丰度 估算举例
估算评价:存在的问题
1 2
首先,对农、牧、水产资源的利用,有劳动的投入。净产 值未能扣去劳动成本,尤其在劳动文化素质、管理和经营 水平较高的地区,资源利用效果趋高. 其次,科技投入各地区也有差别,也影响资源利用效果。 就资源价值而言,还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 第三,净产值只能体现当年投入的资源。虽然在中国投 入利用的总是农业资源的绝大部分,但多少总有一些未 投入利用的资源未能得到反映。
这样首先作无量纲化处理,用第j 种自然资源 中的最大值来除相应的x ij ,得到无量纲化的:
xij xij max ( xij )
i
(i 1,2,3, n;j 1,2,3, m)
m
将第i个地区的累计相加,得 到该地区的累积值:
Ei xij
j 1
(i 1,2,3, m)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
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大程度 上可以相互补充。
相对于传统的资源承载力,优点: 强调了研究区的开放性,自然资源与经济 资源之间的互补性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定 义
生态足迹
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 是一种可以将全球关于人口、收入、资源应用和资源有效性汇总为一个 简单、通用的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便利手段:—种账户工具。 生态容量和 生态承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