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课件
•氨基酸类:
兴奋性: 谷氨酸(glutamate )
抑制性: 甘氨酸(glycine ,Gly) γ-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GABA)
•肽类: VP, OXT, 阿片肽,脑-肠肽,AngII 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
(2)神经纤维的分类
按有无髓鞘分: ① 有髓纤维 ② 无髓纤维
根据电生理特性分:
Aα
Aβ
有髓躯体传入
A类
Aγ
和传出纤维
Aδ
B类(有髓):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C类(无髓):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 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
根据直径分四类:
Ⅰ类: Ⅰa和Ⅰb类。相当于Aα Ⅱ类:相当于Aβ 、Aγ Ⅲ类:相当于Aδ 、B类 Ⅳ类:相当于C类
重摄取:主要为单胺类 酶降解:Ach-E,MAO等 稀释扩散
㈡ 受体(Receptor)
受体: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 调质、激素等)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 殊生物分子(蛋白质)。
第十章 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
神
外周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
经
系
中枢神经系统 ( CNS)
统
脑 脊髓
Spinal Cord
Brain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 经 (Neuron , N)
组
织
胶质细胞
(glial cell)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 构和功能单位。
2 经典的突触传递
1) 突触的结构:
2)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
AP抵达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入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前移 与前膜融合、破裂
弥散与突触后 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化学门控性 通道开放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突触后电位)
(去极化或超极化)
总和效应
Ca2+通道开放
递质释放入间隙
突触后膜对某些 离子通透性增加
3、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神经纤维轴突内的轴浆经常在流动,其作用在于 运输物质,此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运输 410mm/d 慢速运输 112mm/d,
逆向轴浆运输 205mm/d
神经营养因子 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其功能 性作用外,末梢还经常释放某些营养 因子,持续调整被支配的组织的内在 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的结构、生化 和生理的变化,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 用
2.递质的共存
戴尔原则 Dale`s principle 一个神经原的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 种神经递质
递质共存(coexistence)
一个神经原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 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3.递质的代谢
●合成:主要在胞体 ●贮存:囊泡 ●释放: Ca2+ 依赖性释放 ●失活:
神经元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 树突:短、分支多,接受传入信息 * 轴突:长,即神经纤维,发出传出冲动
树突
始段
轴突
2、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指在神经纤维上传 导的动作电位 (1)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完整); ②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不衰减性 ⑤相对不疲劳性。
EPSP在轴突的始段达到52mV左右时,就可以 引发动作电位。
5)递质失活机制
酶促降解:如胆碱酯酶 突触前末梢和囊泡重摄取:如NA
6)经典突触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易疲劳。
7)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影响突触递质释放
[Ca 2+]O↑ Ca 2+进入突触前末梢释放↑ 到达突触前末梢AP的频率或幅度↑释放↑
特点: 无类似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 双向传递 几乎没有潜伏期 意义: 使邻近不同细胞实现同步化活动。
三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是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 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 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突触后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
3)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1)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 电位的性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EPSP时下一级神经元容易发生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 IPSP时下一级神经元难以发生兴奋
影响递质的消除
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末梢重摄取NA NA对 受体的作用加强
利舍平抑制交感末梢囊泡重摄NA囊泡内 NA耗竭传递↓
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 ACh对受体的作 用加强
影响突触后受体
受体的上调或下调:受体的数量和亲和 力↑或↓
受体被激动或被拮抗
3.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递质 → 突触后膜钠、钾通透性增高, 尤其钠通透性增高 → 钠离子内流→ 突 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 或钾)通道开放
突触后膜氯(和/ 外向离子流
后膜局部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后一级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突触后 电位的总和
是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另一类化学物质, 它们不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对信息传递的 效率起调节作用,也即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 应
一、递质
1.递质的分类
•胆碱类: ACh •胺类:
Dopamine (DA), Noradrenaline(NA,NE), Adrenaline(Adr,E), 5-HT, histamine (HA)
脊髓灰质炎患者
二 突触传递
突触(synapse):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 息的部位。
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形式: 化学性信号(神经递质) 电信号:
1 突触的分类
按突触传递性质: 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按接触的部位: 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 体-体突触等
按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