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


大 吉 辽 华 大 新 长 玉 青 四 延 冀 塔 吐 胜 中 河 江 江 滇 新 庆 林 河 北 港 疆 庆 门 海 川 长 东 里 哈 利 原 南 汉 苏 黔 星 木 桂
渤海湾盆地原油产量已经超过了松辽盆地。
2009年中国盆地油气产量
8000 7000
7435.32
油气当量(万吨)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续5年增加。
2006年中国主要油田石油产量(万吨)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大 庆 油 田 胜 利 油 田 长 庆 油 田 中 海 油 天 津 塔 里 木 油 田 拉 玛 依 油 田 辽 河 油 田 吉 林 油 田 大 港 油 田 青 海 油 田
4341 3000 1700 1600 1533
以上断裂使盆地呈现出 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中新生代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多断、多阶, 垒、堑相间的面貌。
燕山
埕宁
褶皱带
冀中拗陷
沧县隆起
黄骅拗陷
隆起
济阳拗陷
鲁西隆起
东临胶辽隆起,西以山西台 背斜为邻,南靠东濮坳陷 南缘,北接燕山褶皱带, 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 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 生代断陷盆地。
3. 勘探概况
石油普查始于1956年,1964年全面石油勘探,1966年开始在渤海海域进行石油勘探。 经历了20多年的陆地和海域石油勘探,共钻探井7000多口, 发现了近100个油气田。第三系及其 不整合下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油层。
1089
1214 186
柴达木盆地
16.7
四川盆地
胜利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 截至2008年底,共发现75个油气田,累 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29亿吨,累计生
产原油9.36亿吨,生产天然气526亿立方
米,原油最高年产量达3355万吨,已连 续26年实现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 亿吨以上,连续12年保持储采平衡。 2008年生产原油2775万吨,原油产量连
万吨
660
591 554
485 426 289.2 186
173 24.1
14
2.7
大 庆 油 田 胜 中 利 海 油 油 田 天 津 分 公 司 长 庆 油 田 延 长 集 团 新 疆 油 田 辽 河 中 油 石 田 化 西 北 油 田 吉 林 油 田 塔 里 木 油 田 大 港 油 田 华 北 油 田 中 原 油 田 青 海 油 田 冀 中 东 石 油 化 田 东 北 中 分 石 公 油 司 西 南 中 油 石 气 化 田 西 南 油 气 田
沙二期水体变浅,古河流发育,三角
洲、砂坝、扇体等储集层发育。
沙一期发生广泛水侵,北部水体较深,
水域开阔,为陆源碎屑区,大型砂体发 育。南部水体较浅,湖盆闭塞,能量弱, 以细粒的生物碎屑灰岩为主。 东营期湖盆再次缩小,水体变浅,砂 体发育。在渤海沉积厚,好生油岩。
6 晚第三纪-第四纪拗陷时期(N+Q)
早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使四周山系急 剧上升,盆地全面沉降,进入拗陷时期。 形成E/N的区域性不整合。Ng、Nm干燥、 半干燥环境下的河流-浅湖相沉积。Q为
砂质粘土层和砂层,厚300-500m。
该时期沉降最深的部位在渤海海域,
渤中拗陷沉积厚度达3600m。叠置于下
第三系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之上。
成因机制莫霍面
古构造背景印支期
华北克拉通新生代构造纲要图
5. 早第三纪裂陷时期(成盆期E2-E3)
盆地边缘和内部产生强烈差异升降运动,垂直落差大, 多凸多凹构造格局。
(1)E2k 湖盆连通性不好,南部有砂、泥岩、膏岩及白 云岩。沉积厚度较大,平面变化较快。粒度较粗。后期, 湖湾-碳酸盐岩和礁灰岩。 (2)E4s-Ed 沙四-三期 盆地大幅度下沉,水侵—滨海湖泊环境。深 色泥岩、油页岩发育,为盆地重要的生、储油岩系,生油 岩厚600m。
二、地层及 地质发展史


基底:太古界-早元 古代结晶基底; 上元古界-古生界: 准地槽和地台型碳 酸盐岩及碎屑岩沉 积 中生界-新生界: 陆相湖泊碎屑沉积 两套沉积地层, 总厚度约33000m。
地 层 分 布
1 晚元古代—准地槽发育时期
吕梁运动以后在内蒙古 陆南缘,张家口-北票断 裂南侧,形成一个近东西 向沉降带—燕山准地槽。
新发现的冀东南堡油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曹妃 甸港区),地质上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 属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范围。据悉,到2004年在 冀东陆上共发现5个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 原油年产量达到100万吨。
2009年渤海湾盆地各个油田原油产量
3000 2500 2000 1936 2783.5
1144
6655
9977
1155 77
Á É ¹ Ó
º ª ±
´ ó · Û
» ª Á Ö
Ð Â ¼ ®
³ ¤ Ç ì
Ó ñ Ã Å
Ç à ¹ £
Ë Ä ´ ¨
Ñ Ó ³ ¤
» ¼ ¶ «
Ë þ À ï Ä ½ Ä ½
Í Â ¸ þ
Ê ¤ À û
Ö Ð Ô ­
¹ Ó Ä Ï
¼ ­ ¹
¼ ­ Ë Õ
33
(二)深断裂带
1.
2. 3. 4. 5. 6.
郯庐深断裂带
东界
东西走向 北东-北北
齐河-广饶深断裂带 聊兰-埕西深断裂带
沧东深断裂带 北北东走向 东掉 沧东隆起与黄骅坳陷分界断层 宝坻-昌黎深断裂带 近东西走向 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 北北东 盆地西界
7. 黄河深断裂
盆地的南界
5 6 4 2 3 7 1
1218 1200 615 500 475
2007年上半年渤海油田的原油产量首次突破800万吨,在全国1 0大油田中跃居第3位。2007年中原油田石油产量300万吨。
2004年中国主要油田天然气产量图 120 100
74.5 97.8
产量(亿方)
80 60
40.7 51.0 35.9 27.1 26.5 10.0 5.9 6.8 4.9 17.5 9.0 0.4 0 1.1 1.0 1.1 0.5 1.0 0
三、构造特征及其分区
(一)隆起、拗陷
根据是否大面积接受下第三系沉积来 判定,拗陷指大面积接受下第三系沉积 的地区,隆起为大面积缺失下第三系沉 积的地区。 划分为六个坳陷、两大隆起。 东北部辽河拗陷,中新生代地层发育, 直接覆盖于下元古界和太古界花岗岩之 上。 中部包括济阳、冀中、黄骅、渤中拗 陷,以继承性沉降为主,中新生界覆盖 于太古界之上。 西南部临清及濮阳拗陷,抬升较高, 中生界沉积厚. 隆起:沧县隆起、埕宁隆起
沉积了巨厚的上元古界碎
屑岩、碳酸盐岩、灰岩。 北侧蓟县最厚
(9400m)。
2 早古生代( ∈ -O2)—地台发育时期
广阔浅海环境,沉积厚达1000-1500m的碳酸盐岩夹 少量泥岩和蒸发岩。 之后--加里东运动—地台整体抬 升,经受了长期的分化剥蚀(缺失O3-C1)。
3 晚古生代( C2-P)—地台含煤建造时期
万吨
1500 1000 500 0 胜利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 辽河油田 大港 华北 中原 冀东 1000 485 426
289.2
173
2009年各个油田石油产量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4000 2783.5 1936 1572.5 1130 1089 1000
地壳厚度 小于36km 隆起区: 36-34km
坳陷区:
34-32km 渤海-28km 地温梯度: 平均 3.58℃/100m
成因机制
地幔隆起在盆地地壳的伸展变薄中 处于主导地位.
地幔局部隆起引起的地壳伸展增长 效应,以深部的隆起区为中心越向 地壳上部,张应力越强,因而地壳 表层的拉张伸展量在整个地壳各层 次中应最大。
整体下沉,海陆交互相沉积,厚200-400m。C3最好
成煤期,P-接受陆相碎屑沉积,地台南部-煤系地层。
4 中生代—断陷和火山活动时期
P后的海西运动,地台持续抬升。T仅在部分 地区有零星陆相碎屑岩沉积,印支运动形成许多 大型背斜构造。J、K沉积于断陷中,火山活动强 烈。边缘深大断裂形成,渤海湾盆地雏形形成。
µ á Ç ­ ¸ ð ¸ ð Ð Â Ð Ç
2299 33
2004年中国主要油田原油产量
5000 4000
4640
产量(万吨)
3000 2000
1283 1111 811 506 432 488 75 222 14 721 100 538 225
2674
1000 0
335
393 188 96 162 3
4967.2 4360.7 2763 1453.4 1377.5 529.4
松辽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准葛尔 柴达木
2009年中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
8000 7000 6000
7092.7
万吨
4615.1
5000 4000
2702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盆地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1)地幔隆起主动扩张成因说
(2)区域拉张被动成因说
整个地壳在水平拉张作用下 伸展变薄。其变形或为均匀 拉张变薄,或似“细颈化” 式,或同时发生断裂活动。
(3)上、下地壳差异扩张成因机制
从渤海湾盆地的深部地质特征来看,地壳深、浅部的变形在方式、特点和 幅度上可能是有差别的。大量的人工地震测深和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渤海 湾盆地的地壳结构大致可分出具不同特征的上、中、下三层。从各层的物理性 质来看,上、下地壳分别表现为脆性和塑性变形。中地壳总体为一组低速层, 具有蠕变流动的条件。地壳扩张过程中,地壳层间发生剪切,产生层间拆离滑 脱面,对上下地壳变形和构造应力起调节或转换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