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


郯 庐 断 裂 带 晚 侏 罗 世 区 域 挤 压 应 力 场
郯庐 断裂 带及 邻区 晚白 垩世 王氏 期与 古近 纪拉 伸应 力状 态图
渤 海 湾 盆 地 及 其 周 缘 构 造 体 系 分 布 示 意 图
北京—塘沽—蓬莱走滑断裂带,
济源—黄口走滑断裂带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 新生代是 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期,渤海湾 盆地的沉降带是按一定规律变迁。 在整个大的区域构造背景下,沉降带 表现为由早到晚从周边向中心迁移,由 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最后集中到渤 海海域 • 烃源岩表现为西南老,东北新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烃源岩类型
烃源岩西南老东北新 根据湖盆古气候、水介质条件及沉积环境等条件,可将渤 海湾盆地的生油凹陷分为: • 以富腐泥型为主的生油凹陷,如辽河西部凹陷; • 含腐殖质的腐泥型的生油凹陷,如东营、饶阳、歧口、 沾化凹陷; • 含腐泥质的腐殖型的生油凹陷,如廊固、板桥、南堡凹 陷; • 富腐殖型的生油凹陷,如东濮凹陷。
大港油田
辽河油田
• 辽河油田。在辽宁省辽河下游的大型油气 田。面积174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油田, 1995年年产原油1552万吨,天然气17.51亿 立方米。供应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工业区
中原油田
(赵文智,2000年)
•泥质岩层:泥岩、页岩。渤海湾盆地的主力产油层沙 二-沙四段Es2-4,盖层为Es1中部和Es3上部的暗色泥岩、 页岩(自上而下,依次是Es1→Es4)。
渤海湾盆地各坳陷的盖层与气层分布示意图
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有3 种类型: 潜 山型火山岩油气藏、断块型火山岩油气藏、 地层- 岩性油气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地层:
基底: 中生界 盖层:第三系和第四系
以济阳坳陷地层发育为例
盆地中第三系沉积特征
主产油层:
盆地中新生 代沉积特征
渤海湾盆地沉积层序与 生储盖组合划分综合图
大地构造背景
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 郯庐断裂和太行山断裂 右行滑移而形成的拉分盆地
(三)区域构造
• 中生代时期 渤海湾 盆地与其东西两侧的隆 起区一起共同组成了一 个巨大的复式背斜隆起
渤海湾盆地周缘 • 东侧为郯庐断裂带 • 西侧为紫荆关断裂带 • 北部的燕山褶皱带 呈 NE-NNE 左行雁 列展布。 • 南部的鲁西隆起呈 NE 向展布
• 盆地的类型
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右行滑移拉分盆地
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 以构造层(亚层)的划分为突破口,对渤海湾盆 地各构造单元的中生界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进而 对中生界各构造亚层的发育及横向展布特征进行 了研究 • 渤海湾地区是一个在古生代基底上形成 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 中生界在不同的地区保存条件差别较大,地层出 露、揭示不完整,以往对中生界研究的重视程度 不够,存在划分不清晰、对比不系统等问题
• 下-中侏罗统
煤系源岩 • 主要为河流、沼泽、平原相沉积,煤层和 以碳质泥岩为主的暗色泥岩,主要以生气 为主, • 主要分布于济阳坳陷、冀中坳陷的杨村、 武清地区,临清坳陷等地区。黄骅坳陷枣 园以南地区是可能的生油区。
上侏罗-下白垩统
暗色泥页岩 • 上侏罗统红色地层较多,暗色泥质沉积多 集中分布在下白垩统,特别是下白垩统的 中、上部,烃源岩主要为湖泊相的暗色泥 岩或油页岩, • 主要发育的层位为冀中坳陷丰台组、黄骅 坳陷石臼坨组、临清坳陷丘城组,以及下 •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梨树沟组,西部凹陷的 九佛堂组、沙海组,渤中坳陷也钻遇。
谢 谢!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 胜利油田。在山东省黄河入海口东营市。 是仅次于大庆油田的我国第二大油田,探 明可采储量7亿吨。1995年生产原油3000 万吨,天然气12.85亿立方米。原油一部分 在淄博市加工,大部分通过鲁宁输油管运 往南京及长江沿岸城市加工。部分通过输 油管直达青岛市黄岛油港外运出口。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一种认为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地壳或岩石圈 的拉张,即盆地属于伸展或张性盆地性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地壳 或岩石圈的扭动剪切作用或扭张作用,即盆地 属于扭动盆地或大型拉分盆地性质,其中特别 强调郯庐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的走滑剪切作用。
此处仅列举部分盆地
油气藏类型模式示意图(以济阳坳陷为例)
油气藏类型模式示意图
谢 谢!
1. 对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 • 主动裂谷说(马杏垣, 1983)认为主要是地幔柱的热作用,同时考虑了印度板块于亚洲大 陆的碰撞及太平洋的俯冲。后来亦有学者持同样观点并丰富了这一认识(田在艺等, 1990;田在艺,1991;漆家福等, 1995a, 1995b, 1995c;漆家福, 2004),提出了伸展机制模 式及动力来源。 • 被动裂谷说(胡朝元, 1982)认为单纯幔隆不足以引起如此大规模的拉张,赵重远(1984) 和刘池洋(1990)持同样观点。 还有剪切机制及伸展与走滑拉分复合机制的说法(李鹏举等, 1995;宗国洪等, 1999),认为 该区是受大型断裂平移控制的走滑拉分盆地,如郯庐断裂系;以及剪切伸展盆地和其它类 型盆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合模式(陆克政等, 1997;侯贵廷等, 1998)。具体表现为对渤 海湾盆 地内伸展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及其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等问题存在分歧。有 的学者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在东、西两条走滑断裂带夹持下发育的拉分盆地(宗国洪等, 1999; 侯贵廷等, 1998);陆克政等(1997)主张把渤海湾盆地定性为裂陷盆地,认为盆地中的走滑构 造和伸展构造关系是不同期次和不同类型构造的叠加复合关系。Allen et a.l (1997)把渤海 湾盆地划为剪切伸展盆地(transtensionalbasin),认为剪切伸展盆地是和拉分盆地、纯伸展 盆地同级别的一类盆地。漆家福(2004)提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为在主动裂陷机制下伸展构 造变形与后期被动裂陷作用下3条北北东)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走滑构造系统叠加、 复合的结果。侯贵廷等(2001)认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晚期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了其西侧自 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及南部的鲁西南 断堑系;渤海湾盆地是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叠合在中生代盆地之上。
渤海湾盆地储集体系,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发育多套 含油层系,主要为砂岩,还有砂砾岩、泥岩、灰 岩、白云岩、火山岩等多种成因类型。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储集条件好。 渤海湾盆地馆陶组、明化镇组具有良好的区域盖层,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下古生界
• 一套地台型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组合,烃 源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泥岩次之。泥 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有机碳平 均含量为 0.14%,生烃潜力较差。 • 平面上以东濮、临清为最有利区块,其次 为冀中、黄骅坳陷,再次为济阳坳陷。
上古生界
• 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暗色泥岩及灰 岩,层位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和山 西组,其中煤主要发育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生烃潜力上太原组要优于山西组和本溪组。 • 主要分布于冀中坳陷东部和黄骅坳陷西南 部、渤中坳陷、济阳坳陷、临清坳陷和东 濮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地质学(基地班)
李行
高春云
王文青 郭建萍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一)概况
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中北部,地跨辽宁、 北京、天津、河北、 山东、河南等多个 省区。 面积20万Km2。
引自 李伟博士 2007年4月
渤海湾盆地是多种力源相互作用、相互耦合 的结果,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合的结果。
• 中生代挤压、左行走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 • 新生代伸展、右行走滑和反转应力场改造 并复杂化,从而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右行滑移拉分盆地
菱形几何形态
所处的滑移场
盆地的沉积演化史
盆地内部与走滑有关的构造
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
其一,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属于弧后(裂谷)盆地类型, 盆地形成原因是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 洲大 陆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沉降作用。 其二,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大陆板块内部的主动裂谷 盆地(或裂陷盆地)类型。 其三,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原因是印度板 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碰撞引起的“中国板块分体东 移”, 也就是说盆地属于被动裂谷盆地类型,与特提斯构 造体系演化过程中引起的区域应力场作用有关。 其四,认为断陷盆地中的正断层是“水平挤压力和地壳重 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平面上和垂向上同时呈“X” 型
储集体系特征
多而复杂
• 渤海湾盆地储集体系多而复杂,从古生界 到新生界发育多套含油层系,主要为砂岩, 还有砂砾岩、泥岩、灰岩、白云岩、火山 岩等多种成因类型, • 可组成纯岩性型的储集体系, • 也可组成岩性-构造复合型的储集体系。
盖层特征
• 上古近、新近纪明化镇组是渤海湾盆地区 域性盖层。 • 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造成多期 沉积旋回,使得渤海湾盆地不但存在区域 性盖层,各凹陷还发育局部性盖层,使得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得以保存和富集。 • 东蹼凹陷发育的盐膏层,对天然气藏的形 成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也成为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最富集的凹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