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计划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政策,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及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防止重大水害事故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计划》,望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一、计划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防治水规定》3、防治水中长期防治水规划4、2014年生产经营计划5、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6、防治水示范矿井验收标准二、组织机构组长:聂成明副组长:马新生成员:李伟杰曲道中崔新鹤刘煶玉周志下设探放队队长:肖志刚成员:程玉郭柏华学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司设在生产科,生产科科长李大岩任办公室主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水灾隐患。
办公室成员:生产科地质人员与相关科室人员.一、位置与交通矿区位于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东南40km,科右中旗白音胡硕镇东北60km,牤牛海煤田1区115~100勘探线之间(在矿区东部资源储量核实区的103~106勘探线之间),行政隶属科右中旗准太本苏木。
其地理坐标如下:东经:121°54′30″—121°57′00″,北纬:45°11′45″—45°12′55″矿区西北距突泉县城40km,有公路相通。
从突泉县向北沿111国道距乌兰浩特140km;向南距通~霍铁路白音胡硕火车站60km。
交通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图1-1-1)。
井田对应地表为草原丘陵地带,无建筑物。
二、自然地理与区域经济1、地形地貌核实区地处牤牛海泡子南3km草原丘陵地带,海拔标高185m~190m,相对高差为5m左右2、水系牤牛海泡子(鱼场)与核实区之间有一丘陵相隔,两者之间无水力联系。
3、气象本区属大陆性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干旱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变化大,年最高气温+40.4℃,年最低气温-30.2℃,年平均降水量440mm,多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820mm。
常年刮四至五级以上的西北风,大风日为38天,最大风速17m/s;霜冻期6~7个月,无霜期146天,最大冻土深度2.0m。
4、地震依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对照《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00),地震裂度为Ⅵ度,为弱震区,近年来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一、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根据矿区地质图及钻孔揭露,跃胜煤矿矿区及附近一带出露地层基本和区域地层一致,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二叠系(P)浅变质岩系,侏罗系中~下统(J1-2)含煤岩系、侏罗系中统付家洼子组(J2f)中性火山岩及第四系(Q)。
详见区域地层表:表1-2-1。
核实区位于万宝~牤牛海坳陷带内,其走向北西,东北侧为镇西~大泡子隆起,南侧为瓦力营子隆起,西侧被马鞍山~六户镇构造岩浆带所切割。
东北部边缘分布有中、下侏罗统团结、红旗、万宝、裕民、兴安堡、长春岭、黑顶山等煤矿,南缘为牤牛海煤田。
(二)构造根据钻探和物探资料,本区岩煤层总体产状西侧近东西走向,向北倾斜,倾角20°;东侧近南北走向,向东倾斜,倾角20°~30°,沿走向和倾向上均有不同程度波状起伏;103-106线间,地层产状比较稳定,115线与107线附近推测有走向为北北东断裂构造,它使断层东侧地层急剧抬升,致使基底地层出露,产状急变,上部煤系沉积终断。
核实区东端煤系地层见有滑动构造及破碎带。
层间滑动可能造成煤层产状局部复杂,对煤田开发有一定影响。
据钻孔资料破碎带多见于无煤段,对煤层影响较小。
(三)岩浆岩区内酸性~超基性岩浆岩均有出露。
1. 燕山早期侵入岩体:主要有纯橄岩~斜辉辉橄岩岩体与闪长岩体(δ52)及斜长花岗岩体(γο52)。
纯橄岩~斜辉辉橄岩岩体:太本站至索金布勒格分布有7个岩体,侵入于上~中下侏罗统地层,面积均<1.5 km2,岩体分异较差,部分岩体含铬铁矿,但规模较小。
闪长岩体(δ52):仅见有3个形状不规则的岩体,分布于西北部及中部,出露面积0.45~3km2,侵入于中侏罗统付家洼子组及中~下侏罗统含煤地层。
斜长花岗岩体(γο52):呈椭圆形分布于东南部,面积约0.15 km2。
其可能与钻探揭露的深部岩体相关,岩体侵入侏罗系中~下统含煤段,上覆地层不清。
2. 燕山晚期脉岩类主要有花岗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辉绿岩和安山玢岩等,呈脉状侵入侏罗系地层。
沿北西西向、北北东,近南北方向展布,脉岩间相互关系不清,其形成先后难以确定。
(四)含煤地层及含煤性牤牛海煤田1区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按岩性组合分为下部砾岩段(核实区内缺失砾岩段)及上部含煤段;上部含煤段以湖沼相沉积为主,含可采煤层。
含煤段:厚度大于300m,共含煤层6层,平均总厚度 9.45m,含煤系数1.9%;含可采煤层3层,平均总厚度 4.85m,可采含煤系数 1.6%。
其可采煤层编号为2-3①、2-3②、3-1煤层稳定程度为不稳定类型;煤层(核实区东部)总体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20°~30°。
(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1)煤的物理性质:核实区煤的颜色为黑色,条痕褐色,条带状及线理状结构,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光亮型及光亮型,半暗型及暗淡型较少。
煤岩成分以镜煤为主,丝炭不常见,镜煤多呈均一状,具沥青~蜡状~玻璃光泽,贝壳状、参差状断口、脆性强,内生裂隙较发育,其物理特征为密度值较低,电阻率值较高;属低~中变质弱粘煤。
2)煤岩特征:煤岩组分中主要为镜质组(含量48.20~73.50%)、半镜质组(含量0.22~7.76%)、丝质组(含量0.30~31.15%)。
无机显微组分主要为粘土组、硫化物组成分,个别有氧化物组和碳酸盐组成分。
显微煤岩类型多属亮型和暗亮型煤,镜煤最大反射率为7.9~8.5%,属微镜煤和微镜惰煤。
变质阶段属Ⅱ,相当弱粘煤阶段。
2、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1)化学性质:本次煤炭资源储量核实,共利用了煤芯煤样测试成果43个,各可采煤层煤芯煤样测试结果如下:3-1煤层为中灰(MA)、特低硫(SLS)、中挥发分(HV)不粘煤;2-3②煤层为中灰(MA)、特低硫(SLS)、中挥发分(HV) 不粘煤;2-3①为中灰(MA)、特低硫(SLS)、中高挥发分(MHV)弱粘煤,煤层灰分无明显规律。
各煤层煤类煤质牌号以不粘煤为主,其次为弱粘煤,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基于煤矿开采现状,同时根据矿方提供,由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科研所进行了测试,,其分析结果见表1-2-2。
表1-2-2 跃胜煤矿可采煤层煤芯煤样测试结果一览表由表1-2-2可知,该区煤浮煤干燥基挥发份Vdaf >37%,粘结指数GR.I 为0~1.09,个别为29,Pm为73~82%,煤质牌号以不粘煤为主,少量弱粘煤;其用途可作为民用煤及工业用煤。
2)工艺性能:本区煤的干燥基挥发分一般>30%,多为38~43%,为中高挥发分(MHV)及高挥发分(HV)煤;粘结性(焦碴特征)2~5,空气干燥基弹筒发热量(Qb,ad)18.45~26.73MJ/kg;原煤干基全硫(St,d)0.08~0.23%,平均值均<0.14%,各煤层均为特低硫分(SLS)煤;原煤干燥基磷分(Pd)0.008~0.26%,平均0.017%,属低磷分煤;煤灰成分SiO2 51.05~64.85%。
煤的焦油产率(T g):3.30~5.02%,为低油煤;灰熔点T1 1315~>1500℃,一般>1380℃;T2 l350~>l500℃,一般>1400℃;T3 1390~>1500℃,一般>1500℃。
(三)煤的可选性评价:报告未进行煤的可选性试验与评价。
(四)煤的风化和氧化:报告仅依据探矿工程资料说明风氧化带情况。
本区原煤水分在不同深度基本近似,数值多在1.5~5%之间,属高水成分;精煤水分、粘结性、焦油率统计,整个矿区均基本相似。
经分析认为本区煤风氧化程度不明显。
仅深度20m以上略受影响,但对煤质影响并不大,风氧化作用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潜水面较高,煤层被封闭,而使其得到保护。
(五)工业用途根据煤质特征、工艺特性,本区煤适合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三、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1、区域水文地质概述本区含水层可概括为基岩裂隙含水层和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两大类。
前者又可分为层状岩类裂隙含水层和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中部及北部的玄武岩,属透水而不含水的岩层。
1)基岩裂隙含水层(I)a.层状岩类裂隙含水层(IA)分布于煤田的北部和中部。
标高在180~250m之间。
含水层主要为上侏罗统宝石组酸性火山岩和中侏罗统付家洼子组中性火山岩及二叠系变质砂岩、中下侏罗统砾岩及泥质岩石。
该含水层富水性不均匀,因岩性、裂隙发育程度不同而异。
一般风化裂隙带较为富水,涌水量(民井)一般为0.1~0.2L/s。
渗透系数为 1.5~16.6m/d。
个别地段(MJ60)由于构造破碎的影响,民井涌水量5.28L/s,渗透系数96.7m/d。
地下水矿化度为0.2~lg/L。
PH值7.7~8.5。
F含量1.4~7.5mg/L。
水化学类型:酸性火山岩内Na含量较高,为HCOa-Na 型或HCO3-Na-Ca型;中性火山岩区Ca、Mg含量较高,为HCOa-Ca-Mg型或HCO3-Na-Ca-Mg型。
地下水位标高180~220m,埋深随地形而异,低处一般为0.5~3.0m,高处可达10m,水位变化幅度1m左右,多为潜水。
该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邻区含水层补给。
地下水总流向与地形吻合,自西北流向东南。
b.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IB)主要为区内超基性岩体,分布于索金布勒格泡南和牤牛海南及东侧,标高200~225m,富水地段为风化裂隙带,涌水量(MJ88民井)为0.4L/s,渗透系数6.1m/d。
地下水矿化度0.51g/L,PH值7.5~8.2。
F含量2.2mg/L,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
2)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Ⅱ)主要分布于区内南部和西部,东北部的河谷中也有小面积分布。
覆盖于侏罗系中下统含煤地层及部分火山岩之上。
厚度一般2.5~15m,由北向南厚度逐渐增大,局部达40余m。
按岩性大至可分为三层:表层主要为亚砂土及亚粘土,厚度l~3m;中部为砂砾石层夹亚粘土薄层,局部有细砂土,该层中普遍含泥质,厚度3~5m;底部为亚粘土含砾石,厚度3~6m。
含水层主要为中部含泥的砂砾石,渗透性和富水性较弱,且不均匀。
南部钻孔单位涌水量0.3~0.9L /s·m,渗透系数8~23m/d;西部钻孔单位涌水量1.25~2.33L/s·m,渗透系数38~46m/d。
此外,表层亚砂土向东及南增厚,该层渗透性差,民井(MJ51)涌水量仅0.013L/s,渗透系数为0.17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