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第一部分: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第三部分:温馨提示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也要格外留心。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段、课外篇;考查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

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课内一段,课外一篇单独考查。

第四部分:解题技巧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五部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遵循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找出各自的个性。

比较阅读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同学们在考试时可以分三步进行:1.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较时要根据文言语段、题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第六部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

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二.实词解释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中的“畔”通“叛”。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

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

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

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选择练习的语段以包含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

四、名句默写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

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富含哲理句、名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

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五.划分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助词后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壮语提前的有关停顿: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①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犬坐于前。

六.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

如: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曹刿论战》)分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

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

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

如: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爱莲说》)分析: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菊花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