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方网讯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共形成了九大产业的10个综合报告和61个分行业报告,以及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合计350万字左右。

这些研究成果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纵向、横向比较,把广东的产业竞争力放在省际、国际环境中进行分析论证,对广东工业主要产业的现状,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优势、劣势、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广东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点或瓶颈,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广东工业产业的家底究竟如何?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与机遇?又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挑战?记者从暨南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所作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结合九大产业的10 个综合报告,挑出了七大看点,对广东工业产业的家底进行解读。

看点一:骄人速度20多年工业增长91倍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15.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全国各省市排位中列第7位;2002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合计、就业人数、全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总额八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2002年,广东进出口总额2211.0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

其中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以建国初期的1952年、改革开放的1978年、报告调研所用的2002年为节点进行纵向对比,可以反映解放以来广东从农业大省到成为工业大省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15.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

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全国各省市排位中列第7位,与辽宁、江苏、上海等工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002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

1979年至2002年的24年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6%。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合计、就业人数、全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总额八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

工业增加值自1996年、产品销售收入自1997年首次超过江苏后,已连续多年排全国首位。

与1978年相比,2002年广东的电视机、发电量、成品钢材、水泥等产品分别增长了1041.8倍、13.6倍、12.0倍、14.7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4种产品产量全国第一,7种产品产量占全国三成以上,电饭锅、电风扇产量占全国90%多,微波炉产量超过全国的50%!此外,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9.83∶50.17,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

1998年至20 02 年,广东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9%,比轻工业增速高出11.2个百分点。

九大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大传统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三大潜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组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在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外贸进出口十强省市中,广东以2211.0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

2002年广东共完成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看点二:竞争实力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4.84%,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一个区域的某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程度集中体现为该产业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

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4.84%,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

广东九大产业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市场占有率依次是:电子信息(36.63%)、电器机械(20.94%)、森工造纸(15.69%)、建筑材料(12.84%)、纺织服装(12.78%)、石油化学(9.41%)、食品饮料(9.03%)、医药(8.27%)、汽车(7.87%)。

1998年以来,广东医药和汽车两大产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呈上升趋势,电子信息、石油化学、森工造纸、电器机械等四大产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呈下降趋势,但电子信息、石油化学、森工造纸三大产业在2002年又出现明显上升。

【行业竞争优势】35个工业行业中,21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0%)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广东35个工业行业中,14个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工业总体水平(1.00),占行业总数的40%,21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0%)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2年广东省所属的21个地级市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深圳3.28%,最低的汕尾0.03%,前者是后者的95倍;市场占有率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门,以上五市累计市场占有率10.13%,占全省总计的68.54%。

在21个地级市中,只有5个城市的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区对比】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高于印尼和菲律宾,与泰国相当,但与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地处东亚及东南亚的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相比,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处于中游水平,高于印尼和菲律宾,与泰国相当,但与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广东的整体优势表现在:一是人均工资水平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低于上述国家或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二是背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工业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广东的整体劣势表现为:一是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方面处于劣势,市场不完善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二是广东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低于上述大部分国家或地区。

看点三:发展优势广东工业发展四大基础【技术水平】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广东工业产业的大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都较高,许多行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行业普遍采用了以自动控制和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技术。

广东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近七成的科研开发机构建立在企业;七成以上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其中深圳市九成以上的科技人员集中在企业;七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近七成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

在衡量科技创新力的主要指标——专利申请量上,广东已连续多年荣登榜首。

2001年全省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270份,合同成交额5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7%,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据省科技厅统计,2001年广东技术交易额达350亿元。

深圳高交会、惠州数码节、广州留交会、中山技术洽谈会等技术交易会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产业结构】高技术制造业水平全国最高当前广东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从高到低的三个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1.8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70%)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05%)。

三个行业的产值占了大约整个制造业产值的50%,充分反映出广东目前工业结构的两个特征:重工业化倾向和信息化倾向。

由于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适时进行结构调整,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比兄弟省份具有明显优势。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在全国地位显著,居全国最高水平之列。

在支柱产业构成中,80年代曾排列广东工业产业前位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均已让位于新兴产业。

而江苏省产值比重排列前位的仍以纺织、化学、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

【资本资源】居民存款超万亿绝对领先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广东储蓄存量大,内资供应相对充足。

2002年末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居民储蓄存款超万亿元的省份,居民储蓄余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广东利用外资规模一直居于全国首位。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广东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投资1184个项目,相当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

【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广东是人口大省,加上省外大量劳动力流入,使全省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丰富而便宜的人力资源是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

看点四:内省不足缺乏行业龙头经营效益偏低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缺乏行业龙头企业。

2002年,广东工业50强平均每家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148家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9%;广东大型企业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2%,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广东主要支柱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营业收入位居前两名的TCL集团和华为技术,其营业收入均未超过山东海尔集团的45%。

大部分工业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程度较低。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新产品以仿制和外观重新设计为主,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大部分以装配为主,产业中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雷同现象较多。

【工业效益】企业经营成本偏高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与华东四省市相比,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仅略高于江苏,但明显比上海、浙江和山东低。

广东工业资产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工业企业总体经营成本偏高是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

2002年广东工业百元产品销售收入耗用的成本是85.1元,而上海只有80.7元;广东工业百元产品销售收入所耗用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为90.2元,而浙江、山东分别为88.9元和88.7元。

【出口隐忧】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大出口市场结构过于集中目前广东出口产品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自我开发能力的产品和项目,2002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到三成,而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占了71.8%;出口导向部门的国内产业链过短,加工贸易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尚待提高,2002年广东加工贸易增值率为1.422,低于同期全国的1.472,更低于浙沪鲁;广东超过80%的出口是通过香港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市场,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容易受到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

看点五:制约因素七大问题制约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多广东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规模和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不多。

即使位居全省工业产业第一把交椅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OEM型生产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