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水针)
常用穴:合谷
• 功用: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镇静止痛,通 经活络,清热解表之功效。 • 主治:主治运动系统疾病如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疼痛,及牙疼 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咽喉肿痛等。
临床应用
•1.容xx,女,60岁,明确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入院时主要以双腕、 双手关节疼痛晨僵为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后疼痛缓解不明显,予 以正清风痛宁曲池穴位注射后,病情明显得到控制。 •2.金x,男,31岁,明确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时以胃痛胃胀 为主,有奥美拉唑长期服用史,予以自血疗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后, 病情明显好转。
拓展延伸: 定点介入疗法
概念
采用可控制软组织炎症的特效药物配方及独特的定点穿刺技术, 使药物准确地介入到所需治疗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风湿与骨 关节病炎症并进而达到解除软组织痛症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以细 针准确介入全身所有关节、脊神经出口、皮神经出口、椎管内、 筋膜及腱鞘组织为基本特征,具有组织损伤小、无神经毒性、痛 苦轻微和疗效确切的特点。
穴位注射
•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穴位或特定部位注入药液(或其 它)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临床 疗效得以大幅提升。 • 其中经络的作用主要有: •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 3.抗御病邪、反应证候 •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常用穴:足三里
• 取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 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 缘旁开一横指处。 • 穴位解剖: •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 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 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 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 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 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定点介入疗法的优势
• 有效解决风湿与骨关节病的慢性疼痛--准确介入、精确的给药 • 中西医结合道路—在风湿与骨关节病局部治疗中告别了对激素的 依赖 ,从而避免了长期使用激素所致的不良反应。
定点介入疗法的特点
• 定点介入疗法与封闭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封闭强调的是通过对神经传导的阻断和将炎 性病灶暂时隔离来达到控制炎症,而定点介入 疗法则强调将抗炎药物直接注入到炎性病灶内 以消除软组织及周围神经的各类慢性炎症,即 通过抗炎而达到镇痛和肌松的目的。
常用穴:曲池
功用: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清热 祛风,调和营血,降逆活络之功效。 特异性:合穴,属土。 主治:主治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周炎,肘关节炎,呼吸系 统疾病等。
常用穴:合谷
•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手背第 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 中点。 • 穴位解剖: •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 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 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 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 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 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 掌侧固有神经。
穴位注射的机理
• 针刺作用:改善循环,调节神经体液及免疫功能、具有明显镇痛 效应。 • 穴位作用:具有穴位本身的局部调节、全身调节和特异性作用。 • 药理作用:具有该使用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的机理
• 针刺作用: • 1.镇痛作用:医学界的镇痛方法分为药物镇痛、脑内刺激镇痛和 针刺镇痛三大类,针刺麻醉就是在针刺具有良好镇痛作用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 2.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针刺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可降低 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对支气管痉挛 和胃肠动力学均具有调整作用。 • 3.防御免疫作用:针刺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对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均有促进或调整作用。
穿刺点的定位和标记
• 左手拇指在触及皮肤后,应由浅入深进行按压,明确病变部位, 如筋膜、关节突、肌腱等。 • 对肌腱首先要用拇指将其固定后方可穿刺。如欲在较小范围内寻 找病变的位置,左手拇指不应离开皮肤,而是带着皮肤一起移动。 • 注射针刺入皮肤后,如欲改变注射方向,应将注射针头回移至皮 下,此时,术者用左手拇指带着皮肤,与持注射器的右手一起移 动,则可有效保证相邻部位的定点介入治疗 • 左手拇指是整个定点介入疗法的“雷达”或“定位器”
水针的治疗方法
• 器械: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1、2、5、20毫升注射器,一般 穴位用牙科5号针头,4~6号普通针头、深部注射可用9号长针 头。 • 选穴处方:根据病情选择有效主治穴位。选穴要精练,一般以 2~4号(针)为宜,并选择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也可选择阿 是穴,或触诊时触到的结节、条索状的阳性反应点。 • 注意剂量: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超量。作小剂 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 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可注射 1~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 如用5%~10%葡萄糖液可注射10~20毫升。 • 操作:病人取舒适体位,用经过严密消毒所需的注射器和针头, 抽好药液,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 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 即可将药液注入。 • 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 为一疗程。
常用穴:足三里
• 功用: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 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 •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胃之下合穴。 • 主治: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 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常用穴:三阴交
•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 直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凹陷 处。 • 穴位解剖: •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筋膜→ 趾长屈肌(腱)与踇长屈肌 (腱)之间。 • 穴区神经、血管:在趾长屈肌 (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 和胫神经经过。以上诸肌腱均 由胫神经支配。
体位
• 让患者彻底的放松,以不看见穿刺过程为最佳,这样可避免部分患者因恐 惧而引致的生理反应,如心慌、出汗等。
• 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使被穿刺关节的间隙张开,可在欲行穿刺的关节下垫 枕以放松相应的肌肉。
• 总体来讲,卧位比坐位更容易让患者接受,脊柱关节和骶髂关节穿刺取俯 卧位或侧卧位,颞颌关节取侧卧位,其余关节均可取仰卧位。 • 卧位难以充分显露的部位如上颈段、哑门及肩胛下滑囊注射取低头坐位更 适合;膝、肘、肩、腕及指间小关节可取坐位,但应注意患者是否可以接 受;腘窝部取俯卧位,但其前踝下要垫枕以松弛腓肠肌。
水针的注意事项
• 应用水针疗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剂 量、性质、有效期、配伍禁忌、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 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作皮试。副作用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 激性强的药物应慎用。②颈项、胸背部注射时,切勿过深,药物 也必须控制剂量,注射宜缓慢。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③ 避开血管、注射时回抽有血,应重新注射。一般药物不能注入关 节腔、脊髓腔。④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为禁 针穴。年老体弱者,选穴须少,剂量酌减。⑤注射器、针头及注 射部位,要严格消毒。
穴药整合效应
穴位注射的药物特异性——同穴异药。 同时不同的药物针对相同的穴位其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差 异。
穴药整合效应
• 穴位注射的穴位特异性——同药异穴。 • 有相关研究表明穴位注射能够使药物产生突出的药效高效性于穴 位的选取也密切相关。 • 第一,腧穴点具有非经络、非穴位点不可比拟的药效作用。 • 第二,不同的穴位注射等量的同一种药物,药理作用相同,但是 药效强度却有显著差别(我科比较常见的选穴有足三里、手三里、 三阴交、曲池、合谷、内关等)。 •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常用穴:三阴交
• 功用:是“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健脾益血,调肝 补肾,安神定志,调经带之功效。 • 特异性: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 • 主治:此穴主治甚广,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小 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等。
常用穴:曲池
取法:正坐侧腕曲肘位, 肘横纹外侧端,当尺泽 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穴位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筋 膜→前臂筋膜→桡侧腕长、 短伸肌→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肱肌 由肌皮神经支配,其他 肌肉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消毒
• 传统方法:是局部清洁后在用碘酊和酒精消毒, • 聚维酮碘消毒:浓度应大于0.3%。以选用0.3%~0.5%的聚维酮碘 为宜。肌注用0.2%的聚维酮碘不宜用作关节及椎管穿刺的消毒。 现有部分产品其聚维酮碘含量虽为0.2%,但因添加了0.2%氯已定 和酒精,其消毒效能提高,可用于关节腔和椎管内穿刺的皮肤消 毒。 • 消毒次数:常规用三支棉签消毒三次,1分钟后再行穿刺。骶管 和椎管内注射消毒四次。 • 结果:10余万例次未引起关节、软组织和椎管的感染。
穴位注射的机理
• 穴位作用: • 1.局部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比如止痛和局部封闭作用等。 • 2.全身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协调脏腑功能。 • 3.特异性作用:穴位对其相关脏腑功能活动具有某种特殊影响。
穴位注射的机理
• 药理作用:
• 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活血祛瘀,等等。
穴位注射药效高效性
水针的针具
• 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 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一般可使用1ml、2ml、5ml 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 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以供水针用。 • 常用药液有三类: • 中草药制剂:正清风痛宁注、复方当归注、天麻注、风湿宁注、 丹参注、板蓝根注、威灵仙注、徐长卿注、夏天无注、肿节风注、 雷公藤注、鱼腥草注、银黄注、胎盘组织液注等多种中草药注射 液。 • 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等。 • 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生理盐水注、盐酸普鲁卡因注、注 射用水等。
定点介入技术
• 诊断思路 • 技术组成 注射器的选用 穿刺点的定位和标记 体位 消毒 穿刺和注射方法 • 药物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