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水针(穴位)注射技巧

实用水针(穴位)注射技巧




在进针过程中,更要精心体察经穴天、地、 人三部的变化,仔细感触针尖穿透每一层筋膜、 触及每一处骨骼、滑入每一个空隙、进入每一块 肌肉、以及肌肉的每一次收缩等细微感觉,还要 观察患者的每一丝表情变化,这就叫体察神气。 从而为技法的施行进一步提供依据。这一切都需 要医生有着敏锐的心神。要象《素问 ·宝命全形 论》形容的那样:“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 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此才能注 射准确,得神取气,提高疗效。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在进针前与肌体 穴位的唯一一次直接接触机会,即用按摸诊察 的方法,来充分把握这些实际情况。正如前面 所论及的,利用“一摸准”的招数,才能实在 地“透视”出穴位的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同 时,经过按摸探测所获得的指尖感应和病人的 反应,可以遥感病灶或敏感层在注射点下的大 小、深度和角度,为进针提供第一手资料。


针下辨气,还应包括辨别针刺过程中,触 及的肌肉、神经、筋膜、骨骼、韧带等组织所 表现出的针感,如突破感、落空感、触电感等 等。为注射部位的深浅、层次、方向等提供准 确依据和修正参照。 如:针尖感触法、推药探导法、苍龟探穴法


针下辨气的实施,需要通过医生的意念和 指感,去感应针下之气所激发的每一丝肌肉、 血脉等微细变化,化无形之气为有形之迹,即 针感。并将这些细微形迹的信息,传导至医生 大脑中放大,进行精确的计算、精细的辨识和 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指导针刺手 法的应用,方可针法无误。 由此,也更加证明了医生治神的必要性。

第五节 精熟解剖,游刃有余

庄子《庖丁解牛》神乎其技!庖丁之所以 技艺超群,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自不待言, 在长期实践中,对解剖知识的熟悉和积累方为 关键所在。作为水针医生绝非庖丁,只赞其技, 更应该有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熟功底,方可达到 庖丁游刃有余之“神技”!

早在《内经》中就有解剖与针刺间重要关 系的阐述。《素问 ·刺要论》说:“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刺要论》 对针刺的解剖部位,所到之处,要求是十分严 格的。这说明针刺的深浅要根据病者的具体情 况,并结合穴位所在局部的解剖特点来决定, 灵活掌握。否则就会造成“过之则内伤,不及 则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 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等危险后果。

第一节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素问 ·宝命全形篇》曰:“凡刺之真,必先 治神。”即针刺的重要道理,在于先要调制心 神。 《灵枢 · 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 神。”《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 上守神。”《灵枢 ·官能篇》曰:“用针之要, 无忘其神。”足见“治神”在针刺过程中,倍 受古代先贤的关注。


病人治神──神在得气取效。
总之,治神是调谐医患双方的精神。使医 生专心致志,贯神气于指、针;使病人心平气 和,神朝气随。如此,则达到医患之间心神相 应、心信相协、神气相传、针感彰显。有道是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弛,气自定。” 如是则神气乃复,疾病得除。 因此,治神是水针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要 的方法和要领。堪称水针注射治疗第一要旨。


可以利用提插、雀啄、捻转、按循等一系 列催气、守气、行气手法,促使经气能速至针 下,并导引经气上下出入,直趋病所。 得到经气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调动它。

总之,一个医生针刺手法水平如何,主要 看他对经气即针下气的控制程度;能控制针感, 并使气至病所。这是提高水针临床疗效的要隘 所在。

第三节 针下辨气,虚实分明
治神,又称治神法或调神法,就是如何把 握、调制精神意念的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即 如何集中医生的精神意念和如何调整病人的意念 及心理状态,以便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


一、医生治神法:(聚精会神)
就是要求医生在诊断病情,注射前的准备, 进针后乃至出针的整个诊治过程中,都必须聚敛 心神,全神贯注,细心体察病人的神气表现,感 应针下变化。这是贯穿于整个水针注射技法实施 过程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注射前,首先要利用按诊法对患者 经穴病变部位的任何一处隆起、凹陷、结节、皮 温等阳性体征以及与比邻组织关系等情况,进行 特别细致的按摩诊察,从而辨清病变的性质,确 定注射点的部位,进针的深浅和角度。要做到眼 神不离点,精神不离针,以确保注射的准确和到 位。


第二节 凡刺之要,得气有效



《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 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说明了得气与疗 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针注射临床实践也充分证 明了这一著名的论断。 在水针注射过程中,无论是以经络学说为依 据,还是以西医神经、肌肉解剖等为依据进行注 射治疗,都以具有敏感的酸、胀、麻等得气感, 而疗效显著。 正如《标幽赋》所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 而不治。”

第六节 按诊导向,精确定位

取穴准确与否,是注射成败的重要保证, 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环节。进针过深、过浅或 角度不当,不仅难以得气取效,而且还有造成 危险的可能。过深则穿过经脉,过浅则不及。 至于进针角度不当,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 里。”

取穴精确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定位是否准确 的问题,还应包括对穴位的立体层面、比邻的 组织关系、经气所运行的层面乃至病灶所稽留 的层面或点,都能作出较为精确的定位。虽然, 我们也可能具有精熟的解剖知识,也能在脑内 绘制出穴位解剖模拟图,但临床上又常常表现 出个体的差异、疾病的差异、反应所在层面的 差异等等不同。对于以上这些差异的精确把握 和定位,又直接关系到注射的成败。


人体解剖学不仅是医学基础课的基础,更是 学好水针疗法必备的基本功,是达到水针注射 “稳、准、轻、巧”这一标准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没有正确、完整的认识, 就很难把握水针注射的精度。这一点在对危险部 位的注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脊柱硬膜外腔的注射,必须在注射前 对脊柱的解剖及各层次的解剖特点了然于心,才 能把握穿透黄韧带那一刹那间的落空感,这就是 保证注射成功的关键所在。


针下辨气,就是通过针感来辨别气至与否、 气之正邪、病之寒热、证的虚实,为针刺技法, 特别是为补泻技法的实施进一步提供依据。当 气至时,能感到针下沉重、滞涩、紧实,如鱼 吞钩饵之沉浮。如果气未至,则针下轻浮,感 应不灵,如闲处幽堂之深遂。对此,可采用补 虚催气的针法,催动经气的到来。 如:针向法 、助气法、震颤法



其中以中医经络穴位为依据进行药物注射, 通常称为“穴位注射疗法”。 以西医神经、肌肉等相关处,采用麻醉等 药注射,通常称为“神经阻滞疗法”或“封闭 疗法”。 由于应用的药液剂量比常规剂量小,故也 有“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疗法”之称。

水针疗法作为一门技术,其最终目的就是 追求疗效,而这就离不开水针技巧的应用。技 巧是水针疗法的生命,是达到速效、高效的手 段,是塑造治疗精品的利器。 水针注射技巧,主要包括:水针注射手法 技巧、穴位定位技巧、穴位配伍技巧、穴位注 射技巧、用药技巧和意外事故处理技巧等几个 方面。 现在为大家介绍几个在水针(穴位)注射过程 中具广泛指导性意义的技巧问题

《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说:“粗守关,上 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又如:《灵枢 ·小 针解》曰:“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 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说明经气虚 实微小难见。水平低劣的医生,只知死守着四肢 躯体发病部位的治疗。高明的医生,则通过细心 体会针刺前后机体反应不同,分辨经气的微细动 静,掌握气机的虚实变化规律,并依此来行针运 气,正确运用补泻手法,不会有丝毫之差。因此, 能辨别人体气血盛衰,把握气机往来变化的规律, 注重针刺得气、守气和善于辨气的医生才堪称水 平极高的上工。

针下辨气的功夫,是对得气感和准确度最 上乘的感应和分辨手段。可谓“只可意会,难 以言传。”全靠术者在针刺临床中仔细揣摩, 方能神而明之,明辨秋毫。

第四节 证分虚实,法用补泻
补泻手法的应用,必须对疾病虚实作出正确 判断。通过四诊进行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 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并结合针下辨气,辨清何脏 腑、何经络的虚实及虚实程度,然后确定补泻手 法,并根据虚实程度决定补泻的度(即刺激量)。 经过艰苦的训练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得 到。只有达到指针一体,形神兼备的境界,才能 懂得手法的真谛,不致贻误补泻良机。
水针(穴位)注射技巧
竹溪县中医院-肖祖伟
水针疗法的概念
水针疗法,是现代西医学所常用的药物 注射法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理论相结合而 产生的;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理论 指导下,合理选择某些供注射用的药液,注 入经络、腧穴、阿是穴或皮下阳性反应物、 血管内,甚至脏器内;将针刺技法、穴位、 药物三者的性能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防治疾 病的一种全新疗法。



得气可以通过医患双方在针刺过程中各自 的感受体现出来。 在医者方面,会感到针下有沉涩而聚的现 象,即针感。如《标幽赋》所说:“轻慢滑而 未来,沉涩紧而以至。” 在患者方面,会有酸、胀、麻、困、沉、 重、热、凉、烧灼、触电、跳动、虫行、气流 和不自主的肢体活动等感觉或现象出现。所谓 得气,就是针刺注射引起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 性反应。

“神 ”,人体能量的一种外在表现。 “神” 是精、气、血所化生的,是人体精神活动和正 气盛衰的总体表现。 其主要体现为意念、精神、思维、知觉等高级 的功能活动精神、意念的物质基础,反过 来精神、意念不仅作为精、气、血的外在表现, 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发生时(如:疾病、生死相 关等),如果被某些方法所介导(如:气功、按 摩、导引、针灸等),可促使精、气、血在人体 内某些部位、穴位聚集,并激发出超能量,以抵 御病邪。这种精神加物质,已决不是1+1=2的概 念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相加的结果就是经气放大。 如何利用精神调动经气,激发经气──在于 “治神”。

《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神在秋毫,属 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