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正直善良,聪明幽默,却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 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 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 正因如此, 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 事业上一筹莫展。
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人物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
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在《围城》中,方鸿渐是本书的男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本文将对方鸿渐、赵辛楣二人从爱情与婚姻、学业和事业两个概括性的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从而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二人,及了解《围城》。
方鸿渐性格特点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
对方鸿渐的人生哲学做最简单的概括, 就是一个“混”字。
他没有目标, 缺少进取。
《围城》中的方鸿渐不停地在一座座城中冲进冲出,却始终进行着毫无意义的追求。
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未来丈人的帮助)便毫无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洋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就显得有些滑稽,但“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了,又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地买了的博士文凭。
到了上海, 家乡的停滞不前, 社会现状的黑暗, 使其感到无能为力, 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
起初在点金银行里谋了一个闲职混饭吃, 终因其无能遭周家嫌弃。
再加上恋爱的失败, 也许是为了逃避心灵的痛苦,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走上了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
而这份并不怎么样的差事也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是当赵辛楣追苏文纨时误把他当成情敌, 为了“独享”苏文纨才将之推荐到三闾大学的。
三闾大学虽然地处湖南一个偏僻乡下, 但远非一方净土。
这里有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市侩校长高松年、有外形木讷,内心狡诈的假洋博士韩学俞、有在政界失足落水,混迹学校的旧官僚汪处厚、有专事吹牛拍马,浅薄委琐的势力小人陆子渊等等。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三闾大学中几十个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中被排挤出来,被解除了教师职务。
小说结尾时, 方鸿渐与孙柔嘉感情破裂, 打算去重庆找赵辛楣再谋求出路。
这个结尾具有讽刺意味,方鸿渐好象是得了软骨病一样, 只能靠别人扶持着生活, 在事业的“围城”里不断地挣扎着, 如同一个“多余人”, 一样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以说,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他的悲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根源。
所以他有自尊心,有羞愧感,他看到大学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他很蔑视,因为他有一种良知在里面。
但钱先生在描述他的良知是,只是一闪而过。
他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地描写他生活当中尴尬的一面。
他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的描写他生活中尴尬的一面。
例如钱钟书描写他的吃相,他吃饭没有一般中国人所谓的高贵的贵族,留过洋吃饭的典雅,所以他的吃相就受到一些人物的嘲讽。
方鸿渐仿佛天生不是会成大事业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坏也坏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是绝然意义的好人[1]爱情和婚姻《围城》通过方鸿渐从追求-失败-再追求-再失败的过程展示了人类在生活,爱情与事业中的追求与失败的主题,同时又告诉我们:人性虽然易为“围城”所困,但“围城”并不是无出路的,这种出路在于我们自己在不悲观、不失望的状态下去思考,去寻找。
正如钱先生所说:“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
”小说以大量篇幅在恋爱事件中着力表现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他与赵辛楣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出身,与赵辛楣的霸气十足不同,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很好相处,与他一起不会有压迫感,他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关心体贴,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既能逗人开心,又能化解矛盾,但方鸿渐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从一出场到全文结束,他都在受别人和和命运的摆布,几乎没有一件事顺了自己的意愿,但是,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屡屡失败,不仅是因为他是个重感情的人,而且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玩世不恭、优柔寡断是分不开的。
方鸿渐还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就随家里作主订了婚。
这时他的爱情还是懵懂的,他只是父亲的乖儿子。
并不懂什么叫真正的爱情。
然而,进了大学之后,受到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看同学谈情说爱,成双成对,哪儿能不动心于是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一心想摆脱旧式婚姻。
此时的方鸿渐已萌发了自我意识,想追赶一下时髦,没料到却换来父亲大人的一番“义正辞严”,对父亲的温驯使他从此不再痴心妄想,只好借叔本华的话来自我安慰:“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但其内心的欲望之火并未湮灭。
方鸿渐那种渴望自由恋爱,却又因为家庭、社会的制约而不敢反对的事实,已经将其软弱的性格展露无遗。
在子爵号油轮上,也许是天气燥热,也许是情感饥渴,亦或是肉欲冲动,看到“局部真理”的鲍小姐秀色可餐,再因为鲍小姐的一句谎言:“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方鸿渐便把持不住了,并且还很天真很搞笑地向鲍小姐求爱:“我现在向你补求,行不行”然而,当得知自己被骗之后,方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却还算懂得一点“认知疗法”,通俗一点说就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他劝慰自己:“鲍小姐谈不上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
反正自己并没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的什么可怨的。
”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让初涉爱情的方鸿渐在感情的道路上的第一次受挫,而且从书中来看,方鸿渐一生中与女人同床的第一夜极可能就给了鲍小姐,可悲,可叹,可气。
然而,鲍小姐对方鸿渐的玩弄,却成了苏文纨与方鸿渐二人之间感情的导火线。
当鲍小姐撇下方鸿渐与未婚夫离去的时候,苏小姐故意对若有所失的方鸿渐挖苦道:“方先生不下船,在想心思,人家撇下方先生去啦!没人陪了。
”方鸿渐鬼使神差地反击道:“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谁知这正是苏小姐最想听到的话,苏小姐乘机就向他发出邀请。
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鲍小姐在方、苏二人之间起到了绝妙的连接作用。
苏小姐得与方鸿渐亲近后,处处显示着她的聪明。
她偶然的举动都让方鸿渐觉得有比求婚、订婚、新婚更悠久的关系。
这让方鸿渐感到恐慌,甚至连她的平静都让方鸿渐觉得这是爱情超热烈的安稳仿佛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然而方鸿渐本无心于她,因而他们的情感并不能为全书的主旨提供什么值得阐释的作用,只是突出了方鸿渐在感情问题上的犹豫与无能,隐含着他将遭遇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方鸿渐、苏小姐的纠葛在小说中的最大作用是引出了另外一名关键的人物——唐晓芙。
在唐小姐应允了方鸿渐共进晚餐的邀请后,“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他的快乐从睡梦里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每醒来就象唐晓芙的脸在自己眼前,声音在自己耳朵里。
他把今天和她的谈话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将心熨帖着,迷迷糊糊地睡去,一会儿又惊醒,觉得这快乐给睡埋没了,忍住不睡,重新温一遍白天的景象”;第一次收到唐小姐的信,他“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中的话,忍不住又开灯再看一遍。
”这是何等的痴情和喜悦啊,让人回想起寤寐思服的初恋。
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方鸿渐与唐晓芙热恋的那短短的日子,也是方鸿渐在全书中唯一过的一段舒心日子。
方鸿渐对唐晓芙爱情应该是他感情历程中最真诚、最纯真的了。
因为有了爱情,方鸿渐也显得神采飞扬,谈吐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情书更是显得才气纵横,这大概也赢得了唐小姐的芳心。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方鸿渐,是最看得顺眼的,最可爱的。
只可惜方鸿渐生性懦弱,对待苏文纨的感情迟迟未决,明知不爱苏小姐,却仍然“心存怜惜”,不忍拒绝,甚至最后还吻了她。
方鸿渐竟还认为“刚才的吻轻松得很,不能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
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方鸿渐“自我调适”的能力。
但是这样,他就被苏小姐彻底地给套牢了,泥足深陷而不能自拔。
苏小姐恩威并施,方鸿渐是骑虎难下。
方鸿渐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方鸿渐不得不拒绝苏小姐的一厢情愿。
方鸿渐这样做,勇气可嘉,让人钦佩,是正确的,但是却太迟了。
发自女人天生的嫉妒和报复心理,苏小姐出于女性的报复,将方鸿渐买假文凭、与鲍小姐“一夜风流”之类丑事全抖落了出来。
唐小姐偏听偏信一时气极,方鸿渐虽是铁齿铜牙也是百口莫辩,这事怎么能说得清呢这就是完全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他的美丽而又短暂的爱情。
看到这里,感觉方鸿渐和唐小姐之间的爱情并未真正死亡,还是可以挽救的。
我曾设想,如果方鸿渐厚着脸皮,放下本就不值钱的自尊,去求得唐小姐的谅解,也未尝不能追回他的爱情。
但他没有,可怜他只是呐呐的说:“你说的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
”然后站起来就走。
他只是恨,只是怨,只是“囫囵吞地忍受着整块的痛苦”,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存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曾经沧海难为水。
”方鸿渐对爱情再也不敢奢求了,但对唐小姐仍是余情难了,唐小姐始终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但是,男人嘛,总是耐不住寂寞的,从一而终的无论男女毕竟都是例外。
方鸿渐是个感情过于丰富的人,他自己也曾坦言过:“总是心太软,常迎合女人。
”他的好友赵辛楣曾笑话他:“你一念温柔,已经在心里下了情种。
”对孙柔嘉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平常女孩,他也丧失了应有的警惕,辛楣的一句玩笑便使他心里有了鬼,结果又轻易地掉进了温柔陷阱,没法逃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