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社戏1、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应用。
2、领悟鲁迅作品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一、导入新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语言表达这一个角度进行学习,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应用,领悟鲁迅作品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二、学法指导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2、揣摩语句,品析语言三、语言赏析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讨论: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讨论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
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2、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
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
“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
4、除了动词,作者在叙写中,还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表现当时的愉快,大家一起找一找。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对比,心理描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这些词句充分表现了“我”当时的愉快心情,这种愉快和后文偷豆的经历一起,支撑起了文末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感慨与怀念”之情,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3、自由朗读第11自然段,思考讨论:(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讨论分析:A:嗅觉:发散出来的清香。
B:视觉:①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④还有几点火。
C:听觉:“而且似乎听见歌吹了”。
D: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小结:运用多感官描写,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水乡夜色之美,渲染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2)写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修辞句的作用是什么?比喻,静的山仿佛是踊跃的兽脊在跑。
以动写静,巧用错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行船之快,衬托出想看到社戏的急切的心情。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改为“水气使得月色朦胧”好不好?为什么?原文仿佛是月也有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改后则没有这种效果。
四、思考探究1、情景交融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
(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
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
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
“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惟妙惟肖。
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
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
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
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找出相关文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1)记叙:如课文开篇一段,记叙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叙述的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
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
(2)议论:如课文开篇一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士”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偷快。
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3)描写: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第11段中夏夜行船时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特色。
(4)抒情:如第12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
小结: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会使表达效果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思想更加深刻,文章更加感人。
五、课堂练习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参考答案】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
(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
(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
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2、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参考答案】“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
六、课堂小结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七、课外作业仿照“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1、艺术特色(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
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
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惊一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围绕中心取舍材料。
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在开头写“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戏遇到的困难,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孩子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村的自由生活。
“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3)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碧绿的豆麦天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
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等等,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
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使它自然带有北京城里的京戏不可能具有的神韵风致。
(4)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
“我”未能去赵庄看戏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简练而又具体的语言真切地写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戏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句夸张的话,生动地写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5)用笔的浓淡疏密,即详略问题,也是这篇小说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地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略写又不是作笼统地交代。
(6)对比强烈,寓意深刻。
《社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第一部分写“我”在北京看京戏,那荆具般的长凳,胖绅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
看过戏之后,决心和它“告别”,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在偏僻的小村庄和农民孩子一道看社戏,那“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使“我”“白失起来”,那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
看过戏之后,虽然是“远哉遥遥”了,然而却一直念念不忘。
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看戏时所接触的人物、环境、感受,就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种性质通识决定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离不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注,可以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地理解与灵活地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诉求。
然而学生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主动地去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通过对语知语识的不断积累、梳理与内化,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未来工作、现实生活等)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不难看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或体系框架的基础与内核。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离开了语言学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将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中,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
其它三要素的发展与培育都离不开汉语言的根植和影响。
思维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运行保障机制,一切能动的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的跳动,在整个素养体系得以发展的过程中,思维本身也在发展与提升,从而更好地支撑起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
而审美与其他三要素的关系好似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后者就像一根无形的缆线始终在把量与引领着前面三者的发展与走势。
正如当下,只有贴近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和物才能得以留取、传承和发展。
文化和语言是汉语文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