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5000字

2.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5000字

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内科崔文浩摘要:老年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患心血管疾病机率多。

尤其现在中国老年人逐渐增多,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一大问题,因此要让人们知道老年人保健的重要性,老年人社区诊断必要性,老年人疾病的特殊性,老年人心里的变化性,才能在社区引起高度重视,使社区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都有一个明显的介入,使危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因素得到很好地预防,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关键词:社区卫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老龄化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刘德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2月第15卷第1期在这里主要介绍了1、流行病学。

2、高血压。

3、心房颤动的治疗。

4、心脏瓣膜病。

5、老年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在美国3亿人口中,每年因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约80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小于85岁的人群中,总的来讲,癌症、心脏病与脑卒中所占的死亡比例相当。

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心脏病与脑卒中所占的比例是癌症的3倍。

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占主导地位,从64岁到74岁的人群开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复杂。

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是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的原因,在这个年龄组中占死亡的35%。

很多大规模的临床随机试验为新的治疗理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不幸的是,高龄是许多临床试验的排除标准。

高龄人群会有一些年龄相关的改变影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

这些改变包括:‘肾功能下降、贫血、认知功能障碍。

由于肾功能损伤在老年人中高发且对药物代谢至关重要,因此肌醉清除率是经常需要监测的。

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经常是不典型的。

.早期的介人治疗可以绝对和相对减少老年患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发病6h内进行介人治疗比3 -5 d后收益更多,但是介人治疗导致出血的风险要高。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慢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越来越受到关注。

进行性的泵衰竭和碎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主要是针对这两方面进行。

一系列关于神经内分泌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显示了这类药物能够提高生存率、减少住院率。

容量负荷过重和循环淤血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

.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和脑卒中在流行病学所占的比例很高,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进步,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也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对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2]。

发达国家经历人口年轻型向老年型发展用了大约30~40年,而中国只用了10 年,2025 年中国65 岁以上老人人口比重估计将达到14%。

高血压治疗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尤其在高危患者以及已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更为突出。

高脂血症、脑卒中、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

不同分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男性、吸烟、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明确的相关性。

因此,纠正各种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但目前除了降脂治疗,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控制这些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利于遏制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进展。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的、前所未有的全球现象,其对我国卫生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应对措施和策略。

冠心病是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其患者人数众多,病程漫长,症状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3]。

更重要的是,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显著增高。

因此,改善慢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疾病发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和事件的发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4]近年来,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之一。

对治疗老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靠两种方法1、长期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和降低病死率;2、短期目标是抗心肌缺血,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2)非药物治疗;血管重建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难治性心绞痛的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5]。

在不同性别人群中,冠心病不同危险因素的作用强度是否存在差异已经引起重视,并陆续有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影响,其他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则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

血压中收缩压升高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有差异,空腹血糖升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分布有差异。

女性患者更容易合并收缩压高和空腹血糖高。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以及家族史等是冠心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的风险有逐渐增高趋势,特别是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抑郁的患病率更高。

合并抑郁症状的老年患者易发新生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疾病人群未合并抑郁者。

冠心病治疗中有报道[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

方法对27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体外循环(ONCABG) 63例,非体外循环(OPCABG) 2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6例,室壁瘤15例;多支病变188例,二支病变61,左主千病变21例:合并糖尿病86例,高血压91例,瓣膜病32例,均于术中同期手术处理。

结果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 16支,术后需用IABP 支持治疗8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并发症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8]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发现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心源性休克的的症状,提高患者预后情况。

在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根据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要及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及时给予介入方法的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9]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脏外科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心肌病已经上升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首位病因本研究中30 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服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 3 个月后LVEF 较治疗前明显提高,LVEDD 及LVESD 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 分钟步行试验分级提高1 或2 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10]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成都高血压干预研究,非洛地平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研究 4 项降压试验结果表明,钙拮抗药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明显减少脑卒中事件,与安慰剂比较,可减少脑卒中相对风险40%~50%;并减少其他心血管风险。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策略是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防治三结合。

对全人群要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对高危人群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教育,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限盐、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要重点管理,同时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疗法。

要坚持长期的规范化治疗,降压治疗要达标,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11]严重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及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近年来,心功能衰竭成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冠心病患者中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与干预,对于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

新近揭晓的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为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注人了大量新观念,对于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提倡在冠心病患者中常规筛查糖代谢异常2、高血糖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13]高脂血症又称为脂质代谢异常,是指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一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一)的含量超过正常标准,另外高密度脂蛋白(HDL一C)在血液中的含量过低,也属于血脂异常的范畴。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进而引起众多相关疾病。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降低血浆胆固醇可显著减少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治疗高脂血症巳成为防止冠心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年来,高脂血症药物治疗发展很快,一大批新的调脂药物相继涌现。

[14]以往的研究表明,高原地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血液枯度增高不仅较平原肺心病更突出,并发率高,而且与呼吸衰竭(呼衰)、右心衰竭(右心衰)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研究解决高枯度血症的治疗十分必要,杨生击、马子琪《高原慢性肺心病高粘度血症治疗的探讨》对肺心病并高粘度血症的患者进行了纠正血液枯度治疗的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共三组结果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三组治疗前BSV、PSV、HCT、RBC四项指标均无差异性,这就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为老年人、高年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提供有力数据目前心血管疾病( CVD)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为第一位死因。

CVD 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疾病。

以往认为,该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糖尿病等。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公共健康风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5]2010年修订版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16]山东省8 个县调查,享受高血压补偿政策和即时报销政策的患者倾向于前往更低层次的医疗机构就诊,而享受高血压补偿政策导致费用下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针对高血压制定相关补偿政策和报销政策,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行为。

参考文献:[1]刘德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2月第15卷第1期[2]于普林,《加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 年6 月第17 卷第3 期[3]范维琥(1944-),男,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