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下语文14 蜜蜂(教案)

三下语文14 蜜蜂(教案)

14 蜜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概、阻”等8个生字,学会“蜜、蜂”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法布尔实验的内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以读为基础,理清课文脉络,尝试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昆虫,引出课题。

导语:同学们,大家喜欢昆虫吗?你们为什么喜欢它们呢?(学生自主交流,教师适当评价。

)示例:·我喜欢小蝴蝶,因为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样子非常漂亮。

(你描述得非常有诗意!真是个能说会道的孩子!)·我最喜欢的是蚕,它们默默地为人们吐丝,却从来没有要求回报。

(你让老师想到了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最喜欢的是小蜜蜂,因为它们非常勤劳,给人们采花酿蜜也不求回报。

(听说有人喜欢自己!小蜜蜂可高兴了。

瞧!它迫不及待地飞到我们的黑板上来啦。

)2.出示蜜蜂图片及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蜜蜂”,提醒他们利用“虫”字部记住两个生字。

并在书写时注意“蜜”中间的“必”要写得略扁而紧凑,“蜂”右边半部分下面的“丰”横画之间要等距、紧凑。

过渡:其实,小蜜蜂不仅勤劳,还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呢!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世界闻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探究蜜蜂这种昆虫的奥妙吧。

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后“资料袋”,了解法布尔与他的《昆虫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部分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文中词语,指名朗读、开火车朗读,教师适时予以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准生字“辨、跨、括、检、陌”的正确读音,同时,还要注意生字“逆”的声母是鼻音“n”。

(2)聚焦生字,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识字经验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识字方法: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进行识记,也可以利用汉字添加偏旁的方法记住其中部分生字。

特别是“辨”字,可以利用字义的方法记住中间部分。

(3)生字书写指导。

①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字形及重点笔画。

②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些生字。

③教师范写生字“辨、跨、查”等,指导书写要点。

◆书写提示:[蜜]上中下三部分同宽,结构紧凑;卧钩写在横中线上,撇略长伸。

[蜂]右上折文要写得舒展,右下三横间距均匀,长短不等,中间的横略短,竖为悬针竖。

[辨]三部分均要写窄,结构紧凑。

左部“辛”最后的竖变竖撇;中部点撇要紧缩,撇长,起笔在竖中线上;右部“辛”最后的竖为悬针竖。

[跨]左部“口”略小,下面最后一笔是提;右部“夸”起笔稍高,撇捺略舒展,“亏”两横宜短,长短不等,上横悬空,下横横中线下起笔,收笔于横中线。

[途]左下包右上。

“余”写得不宜过大,结构要紧凑;“辶”的横折折撇较小,捺长而平,托住“余”。

④学生自主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予以书写强调。

3.从课文中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相机出示词语解释。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2)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3)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4)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5)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相机出示“辨认”“准确无误”“逆风”“本能”等词的意思。

4.学生还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决。

5.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集体交流评议。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提示:运用“谁+干什么”的句式进行概括。

如:法布尔做实验验证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试着用简短的小标题概括。

(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3)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1自然段//第2~7自然段//第8自然段。

)(4)相机理解“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明确:“实验”是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试验”指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

三、了解目的,初识人物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2)文中具体是怎么说的?(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我想做个实验。

)(3)从“听说”“我想”这两个词中,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他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究兴趣,而且对别人的说法不盲从,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重点聚焦关联词语“无论……总……”。

这组关联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

)你能另说几个句子吗?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注意强调关联词语的朗读重音。

四、课堂小结,作业设计过渡:事实果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法布尔的实验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如愿解开谜底的。

1.课后搜集蜜蜂的相关资料,了解这种小昆虫的生活习性。

可以试着做一份资料卡。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1.梳理实验过程,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词语,教师点拨指导,再次巩固生字新词。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一课。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这次实验是怎样进行的,结果又如何。

二、研读课文,探究过程(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指名学生汇报法布尔所做的事。

(捉蜜蜂,放纸袋,交代小女儿,走了四公里路,做记号,放蜜蜂。

)3.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这个过程。

示例:我先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接着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然后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最后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放了出来。

4.思考质疑:去掉其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明确:不行。

“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走了四公里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做了白色记号”便于与其他蜜蜂进行区别。

去掉任何一个步骤,实验可能就会失败,验证不了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些步骤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5.法布尔放飞了蜜蜂之后,他观察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1)借助表格梳理内容。

(2)出示句子: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表示疑问、不相信。

)改成陈述句试试。

(3)从法布尔观察蜜蜂、推测蜜蜂的事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用心观察、勤于思考。

)6.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科学的工作态度。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过渡:实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3、4自然段。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不能。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为什么他会这样推测?(“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2.蜜蜂回来了吗?第一批回来了几只?(两只。

)它们用了多少时间?(大约三刻钟。

)3.假如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心情会怎样?会对它们说些什么?(激动、兴奋、意外……)4.小女儿肯定也是这样的心情。

咱们来合作读一读小女儿所说的话。

5.蜜蜂在“没等我跨进家门”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说明了什么?(用的时间之短,飞行速度之快。

)6.认真读第4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考虑全面。

)7.齐读第3、4自然段。

(三)学习第5、6、7自然段。

过渡:其他蜜蜂飞回来没有呢?请大家继续读第5、6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5、6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三只。

)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傍晚。

)3.在傍晚到第二天法布尔检查蜂窝的这段时间里,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十只。

)4.想象一下,蜜蜂在飞回家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5.看到蜜蜂平安归来,法布尔是多么高兴啊!他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朗读第7自然段,注意重读“至少、准确无误、尽管、确确实实”等词语。

三、细读感悟,探究结果过渡: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么说的。

1.出示第8自然段的句子,这句话写了什么?(实验结论。

)理解“超常”“本能”。

(“超常”指超过寻常;超出一般。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2.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你们是怎么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的呢?明确: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蜜蜂并不熟悉;它们被闷在纸袋里,还走了四公里路,根本看不到周围的景物,所以它们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3.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那靠的是什么呢?(蜜蜂能这样飞回来,法布尔还不知道原因,所以说是“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4.你觉得法布尔能解释这个“无法解释的本能”吗?(法布尔一定会不断地去观察、研究,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小结:所以咱们通过结论可以肯定的是——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法解释的是——蜜蜂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能力。

5.讨论交流:再次阅读课后“资料袋”,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6.指导学生在教材上完成课本第53页的第一题。

(实验过程:捕捉蜜蜂在四公里外做记号放飞,和小女儿一起观察记录蜜蜂飞回家的情况;实验结果: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7.完成课本第53页第二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明确:第一句中,“二十只左右”表示蜜蜂的数量是不准确的,作者也没有准确地数清楚,“好像”表示猜测,说明蜜蜂寻找家的方向的行为是作者猜测的。

第二句中,“大概”表示猜测,作者并不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