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是一种多型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二、病原链球菌(stroptococcus)属于G+ 球菌,种类很多,现已分离出35个菌株,分为32个荚膜型,其中9—14亚型可引起仔猪发病。
生物学性状:(一)形态染色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
幼龄培养物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
无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脓液标本中常呈阴性)(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有些为厌氧菌。
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中需加有血液、血清、葡萄糖等才能生长。
最适温度37℃,最适PH7.4~7.6,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圆形突起小菌落,不同菌株有不同溶血现象。
(三)、生化反应能发醇简单的糖类,产酸不产气。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汗或1%去氧胆酸钠所溶解。
这两种特性用来鉴定甲型溶血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
(四)抗原结构主要有三种: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同,与葡萄球菌有交叉。
2.群特异性抗原: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统族特异性抗原,是细菌壁的组成成份。
对人致病的90%属于A族,其次为B族,其它族少见。
3.型特异性抗原: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M、R、T、S等四种不同性制质的抗原组份,具有型特异性。
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同族链球菌可根据表面抗原不同进行分型,如A族链状菌可据此分为60多型。
(五)分类1.根据对红细胞的溶血能力(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
这类链球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
此类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 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完全溶血,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
这类细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cus hemolyticus),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一般不致病。
2.根据抗原结构分类按C抗原不同可分类A、B、C、D、E、F、G、H、K、L、M、N、O、P、Q、R、S、T 等18个族。
对人致病的大多属于A族。
A族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Pyogenic streptococcus)。
3.根据对氧需求分类又可分为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三大类链球菌。
(六)抵抗力本菌抵抗力不强,对热教敏感(55℃可杀死大部分链球菌,煮沸可很快被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数日,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均敏感,耐药性低;对磺胺类药物敏感。
三、流行病学1、国外的发生状况:1945 年Bryante 报道在母猪或仔猪发生的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败血性传染性流行病猪链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型, 常呈链状排列, 长短不一, 革兰氏染色阳性。
细胞壁内含多种氨基酸糖, 构成了其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链球菌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 用兰氏(Lance field) 血清学分类, 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 等19个血清型。
猪链球菌感染最早见于荷兰(1951年)和英国(1954年)等报道。
此后,猪链球菌病在所有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报道。
2、我国:上世纪50、60年代,猪链球菌病开始发生,70年代发病增加,80年代后逐渐严重。
迄今已有大部分省市(区) 报道了链球菌病, 并在华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造成大面积的流行。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链球菌病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流行范围扩大,其发病率不断升高,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继发病。
根据相关报道,近年来在我国养猪业发达的地区和省份如四川、广东、江苏等省份都发生过本病。
3、流行特点:该病的流行虽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夏秋炎热、潮湿季节较为多发。
本病流行大多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偶有暴发。
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消化道、皮肤伤口也可传播。
败血症型又称Ⅱ型链球菌病,可见于各种类型猪。
且以架子猪和母猪发病率高;关节炎型又称l型链球菌病,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仔猪多发败血症和脑膜炎,淋巴结脓肿型多发于育肥猪和成年猪。
在养猪场,猪链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经常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的继发病。
而且,常与一些疾病如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混合感染。
一些诱因如气候的变化、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多雨和潮湿、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败血型的发病率一般为30%左右,有时在某些特定诱因作用下死亡率可达80%以上。
四、临床症状]依据临床表现不同,猪链球菌病可分为猪败血性链球菌病(败血型)、猪链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炎型)、猪淋巴结脓肿(淋巴结脓肿型)三种类型。
1.败血型: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1).最急性病例主要见于流行初期,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异常症状猪就突然死亡。
发病猪突然减食或停食,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困难,便秘,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多在6~24小时内死亡。
(2).急性型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3℃,出现稽留热,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流泪,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间有咳嗽,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出现跛行,病程稍长,多在1~3天内死亡。
(3).慢性型病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
病猪多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高度跛行,甚至不能站立,严重的可瘫痪。
病程可达2~3周。
(有些文献把此由链球菌引起的前肢腕关节和后肢跗关节脓肿、疼痛、跛行称为关节炎型)2. 脑膜炎型:以脑膜炎为主要症状。
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盲目走动、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病程短的几小时,长的1~5天,致死率极高。
病程长的表现呈多发性关节炎。
3.淋巴结脓肿型:该型是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及皮肤损伤感染而引起。
多见于断奶仔猪和育肥猪。
主要表现为在颌下、咽部、耳下、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
病程3~5周。
五、病理变化(一)、败血症型:1.最急性型病例表现为口鼻流出红色泡沫液体,气管、支气管呈树枝状充血,常充满泡沫液体,肺充血肿胀。
死后剖检可见败血症变化,血液凝固不良,切断血管流出紫红色煤焦油样血液,尸僵较慢,易于腐败;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脾脏肿大。
2.急性病例表现为耳、胸、腹下部和四肢内侧皮肤有一定数量的出血点,皮下组织广泛出血。
病死猪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
心包内积有淡黄色液体,心内膜出血。
脾、肾肿大、出血。
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
急性型耐过猪可转为慢性型,其病例表现为关节腔内有黄色胶胨样、纤维素性以及脓性渗出物。
(二)关节炎型:关节腔积液,有的有纤维素性或脓性渗出物;死后剖检可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常与败血症、脑膜炎型一起发生。
(三)、脑膜脑炎型:死后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脑脊液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病变。
致病性Ⅱ型猪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可造成持续的严重后果,引起的损失比其它血清型猪链球菌引起的病症都更为严重。
(四)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淋巴结肿大,发硬,化脓;病猪经治疗后肿胀部位中央变软,皮肤坏死,破溃流脓,并逐渐痊愈。
六、诊断:(一).鉴别诊断:本病应该注意与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相区别。
临床上猪链球菌常与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猪瘟、水肿病、毛首线虫等疾病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二).诊断方法:根据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等可以作出诊断。
在临床上,如果病猪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发现高烧、耳和鼻发绀、呼吸急促、神经症状(喝污脏水,向后走路等),部分有关节肿、跛行等症状的,均可怀疑为猪链球菌病。
如要准确判断,则需按规定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
通常需要2~4天时间。
主要用于做肝、脾、血液的涂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以及用PCR 方法确认猪链球菌2型及检查是否具有毒力因子。
实验室检验方法:1.病料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即用组织或血液或脓汁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紫色)短链球形或卵圆形细菌,也可呈单个散开或成双排列,无芽孢,有的可见到荚膜。
2.细菌分离鉴定:即先接种于硫乙醇酸盐肉汤增菌培养后,再转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37℃培养24~48小时,形成大头针帽大小,无色、黏稠、露珠状菌落,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现象。
3.血清学试验:血清学方法包括协同凝集试验、荚膜反应试验、平板凝集试验、荚膜多糖的免疫印迹分析等。
(1).其中协同凝集试验应用最广,即将猪链球菌分型用抗血清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蛋白(SPA)相结合,再与待检的临床分离菌株作玻板凝集试验,阳性反应出现特异的颗粒状凝集物。
(2).荚膜反应的抗原为培养5 h~6 h的菌液(此时荚膜产生量最大),与抗血清混匀,直接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设置空白对照进行比较,该法能分辨现有的35个血清型(1型~34型及1/2型)。
(3).平板凝集反应的方法是,将培养基制成链球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再加50 mL/L的抗猪链球菌羊血清,制成平板,然后培养待检菌株,猪链球菌能形成大的沉淀圈,该法特异性大于94.5%,相对敏感率为88.7%。
(4).荚膜多糖的免疫印迹分析用来鉴定猪链球菌2型菌株,方法是先提取待检菌株的荚膜多糖,用PAGE 分离,转移到PVDF膜上,用抗猪链球菌2型特异性抗体杂交,然后酶联显色,产生特征条带的为阳性。
此法敏感、特异,但试验过程繁杂,故不适用于大规模的筛选鉴定。
4.多重PCR技术Smith根据型特异性的荚膜多糖基因设计引物,研制出一种快速敏感的三重分型PCR,分别能同时从猪的扁桃体中检测出猪链球菌1型(或14)、2型(或1/2)和9型。
利用CPS2J、CPS1I、CPS9H 3组基因,建立分型的多重PCR,它们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235、440、390 bp,它可以在同一个PCR体系中同时鉴定1型或14型、2型或1/2和9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