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该知识点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所以该知识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第一方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域、注入海洋、河段划分等。
第二方面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既要让学生知道为黄河沿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还要让学生们学习到,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治理黄河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地形区、各河段的划分界点和黄河的贡献这些黄河的基本概况。
2、能在课本中找到并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在了解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后,提出治理黄河个各河段生态问题的合理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黄河的基本水文情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课本图文资料,归纳出黄河个各河
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逐步探讨找到这些问题的成因、治理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贡献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3、通过了解黄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黄河的基本水文概况
2、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黄河个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问题成因和治理措施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五、教学方法
1、在“学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图片“壶口瀑布”、材料文字“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
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
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
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
”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黄河》来导入,并设置下列问题:第一,这幅图片和背景音乐指代的是我国的那条河流?第二,读材料后,你觉得黄河是一条健康的河流吗?
[设计意图]
1、图片和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材料文字情境创设。
学生角色由学生变为医生。
黄河自然灾害数据表明黄河生病了,学生角色变为医生给黄河查病因并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转承】同学们:今天各位小医生们就将通过;探秘黄河、诊断黄河、治理黄河三个环节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第一关:探秘黄河(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二)
自主学习一:黄河概况。
请各位同学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完成导学单上的自主学习任务一,然后进行交流展示(时间7分钟)
自学任务一
阅读课本50页图2.41黄河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问题:
1.黄河源头位于我国省,发源于山脉,入海口位于省,最终注入。
2.黄河依次流经、、、、、、
、、九个省区。
3.黄河发源于我国高原上,沿途流经高原、高原、和平原。
4.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是。
5.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字形。
上游有和两大支流,中游有和两大支流。
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黄河流域范围图,黄河流经省级行政区图,黄河流经地形区图,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图,黄河主要干支流图。
尤其是黄河发源地、入海口和上中下游分界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重点强调。
[随堂练习](白板展示图片及问题)
在正确的位置填出上中
下游的分界、发源、注入的海
洋、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由
学生到白板上进行填写)
【转承】黄河被我们誉为
“母亲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母亲河”是因为它为我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第一关:探秘黄河(自主学习二)
自主学习二:黄河贡献。
(3分钟)
自学任务二
阅读课本49页内容和50页图2.41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出黄河的贡献,完成以下问题:
1.黄河上的主要水利枢纽工程有、、,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主要集中分布在(上、中、下)游。
2.黄河为平原、平原、平原提供了灌溉之利,由于有黄河水的灌溉,平原又被称为“塞上江南”。
【转承】通过第一关的努力,同学们对黄河的基本概况都认识了,恭喜各位同学拿到了医师资格证,接下各位医生同学就可以小试牛刀开始诊断黄河,为黄河找病因。
第二关:诊断黄河(重难点)
小组活动一(12分钟)
同学们扮演医生角色,诊断黄河上中下游各个河段的病情,并填写导学单合作学习一。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53页关于黄河生态环境的图片和材料,如凌汛、地上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等图片,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合作学习一
1.诊断黄河上中下游各个河段的病情(组内全员参与,合作完成,有发言人,有记录员)
小组进行展示,教师对黄河上中下游各个河段的生态问题及成因做出点拨。
对于学生比较迷惑的“地上河”的形成,除了图片,还播放地上悬河的成因及治理微课视频,让学生直接的观察到什么是地上河及地上河的危害,分析地上河形成的深层原因。
完成导学案合作学习一,第二小问。
合作学习一
2.说出“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黄河中游流经高原、土层,破坏严重,一遭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水流速,携带的泥沙大量河床上,使河床逐渐,称为“”。
通过层层设问来进行知识的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小组
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地图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转承】上课开始时黄河水患数据材料展现出了黄河问题给沿岸人民带来的深刻的灾难,那现在就请各位小医生给黄河开具治病的处方即治理黄河的对策。
第三关:治理黄河(难点)
小组活动二(时间10分钟)
教师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讨论完成相应导学单上合作学习二相应河段的问题。
第一组: 解决上游荒漠化问题。
第二组:解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
第三组:解决下游地上河问题。
合作学习二
1.小组合作完成治疗方案
上游:生物措施:,,。
中游: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下游:,。
2.治理黄河的根本是:。
本活动难度较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答案。
教师最后带领
全班同学将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并用电子白板展示出答案,得出不同河段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总结出治理黄河的根本是治沙。
活动三(情感升华)2分钟
白板展示诗歌《黄河颂》内容,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红旗颂》,全班同学起立,朗诵诗歌《黄河颂》。
朗诵完毕,全体坐下。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在学习完黄河的概况,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疗对策之后,朗诵诗歌《黄河颂》,达到情感升华,唤起同学们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三)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整体印象。
了解和认识了黄河的概况,贡献以黄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对策。
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护环境河流。
七、随堂练习(3分钟)
黄河颂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
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图所示
的黄河景观,出现在( )
A.黄河源头
B.黄河上游
C.黄河中游
D.黄河下游
2.形成该图所示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内蒙古高原过度放牧
八、布置作业
1、优化设计本节课内容。
2、黄河水系图的识记。
十、板书设计
注入海洋
黄河概况:主要支流、河段分界点
黄河的贡献:孕育文明、塑造平原
提供水源、水能丰富
黄河个各河段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黄河水患及治理:凌汛、水土流失(主要问题)、地上河
治理黄河对策:加强水土保持、合理放牧、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河道
清淤,加固黄河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