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培训材料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培训材料———家庭教育专家讲座一、家庭教育是科学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人们视为经验活动。
在多数人看来,支持家庭教育活动的经验,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它通过生活中的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简单模仿、体验感悟等方式而获得;它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实现量的累积;它是在多次教子实践中不断修正经验并构筑各具特色的经验体系。
所以,家庭教育者的资格,可以通过社会角色(父母)的确立而自然生成,无须经过培训、考核、任命等一系列烦琐的程序;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凭借儿时受教育的经验、自己的想像和观察,把家庭教育活动纳入正常的'轨道',使其流畅地运行。
于是,家庭教育陷入了一个悖论怪圈,人们既寄希望于通过教子成功来提升自身和家庭(家族)的地位,获得一种永生的幸福,却又把这种理想寄托于充满无限变数的个体经验行为中。
显然,钟情于家庭教育的人们会在经验主义沼泽中愈陷愈深。
在几千年的陈陈相因中,人们对此毫无觉察,反而广泛认同这种观念和活动程式,最终流变为一种普遍的模式。
然而,存在的并非一定就是合理的。
家庭教育终究是一门科学!在绚丽多彩的科学大花园里,家庭教育这株含苞待放的花朵,经过几代园丁的细心呵护、精心培育,花蕾已绽开,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以家庭教育学科的诞生为标志,家庭教育已迈入神圣的科学殿堂,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行动,也已由经验逐步转向科学。
科学的行为是理智的行为,是遵循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行为,是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行为。
家庭教育伴随人类文明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几千年长盛不衰,充分说明其有存在的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家庭教育发生发展的逻辑,就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就是依序展开的活动规律。
尽管人们对这种逻辑、独特性和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但认识的幼稚,并不能成为恣意否定家庭教育科学性的理由。
科学的发育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一些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形成共识。
当某领域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科学的初级形态。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已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遂产生科学论战。
在辩论中,各个流派找到一些共同点,出现融合的趋势,于是新的规范科学得以形成。
就是在这种反复中,科学水平得到提高,人类更接近真理,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
事实上,正是一批不迷信于权威、不屈服于权势、不沉溺于享乐的斗士,在推动着这个过程。
家庭教育成为科学,需要经历这个辩证发展过程。
不过,在实用主义横行、市场经济不规范的'非常时期',更需要斗士的勇气和学者的良知。
客观而论,家庭教育科学化历程才刚刚起步,理论工作者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对家庭教育行动关注不够,而广大的家长又急切需要理论来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
这无形之中为经验主义泛滥开了方便之门,聪明的商人发现了蕴藏其中的无限商机。
智商正常的人都会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科学是不需要包装和推销的,商业的运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当然,中国家庭教育科学化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也需仔细审视和设计。
二、理解孩子的自尊人们都熟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普通的道理。
可是当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把这些至理名言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要想教育孩子,1/5页首先不可忘记要了解孩子。
但是,家长仅仅做到了解孩子还不够,还需要学会理解孩子。
因为孩子是一个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各方面发展都尚不完善,他们和成人的想法往往十分不同;况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所以,成人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不仅要用正确的价值尺度来要求孩子,还要学会站在科学的心理学高度去分析孩子,更要学会'换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正确地理解孩子。
开学第一天,应该是一年级小学生最高兴的日子,可是有个女孩子,放学后飞快地跑回家,趴在床上伤心地大哭起来。
全家人都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赶忙围拢来询问。
女孩子哽咽着对妈妈说:'妈妈,今天一连上了四节课,老师都没有看我一眼!' 当时成人都把这件事情当做笑话传来传去,以为是小题大做。
可是,过了几天,又有一件事情却使得成人重新理解孩子。
这一天,小女孩得了一个不好的分数,妈妈知道后非常着急,说了一些过头的话。
这时小女孩非常严肃地对妈妈说:'您讲的话我都懂了,不过下次你也要尊重我。
因为我也有自尊心。
' 可见,不论孩子多么小,缺点何其多,但毫无例外地都有自尊心。
他们总是在极力地去取得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可遗憾的是成人往往看不到这点,甚至误解他们,把他们极力地去取得和维护自己自尊心的表现,挖苦为'死要面子','又倔又拧',用冷水把孩子可贵的自我发展的小火苗扑灭。
为了保护孩子的小火苗,这位家长采取了正确的做法。
她接受了孩子的意见,从此仍然严格要求孩子,但是以尊重的口吻说话。
因为她深知孩子如果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自我发展的动力,而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就无法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孩子有成就感,才能学习好我们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总是不发工资,工作积极性是会受影响的,说不定你还会辞职不干了。
同样道理,孩子上学也需要得到'工资',才能保持其积极性。
什么是孩子上学得到的'工资'呢?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工资'吗?不是。
这些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是应得应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给我这些东西,我不上学你也应该给我。
而学习的'工资'必须是直接从学习得来的好处。
这个'好处'就是孩子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
因为学习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会有成就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会有成就感。
这就是孩子领到的学习'工资'。
现在许多孩子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领不到'工资'。
他们在学习上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批评,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如此这般,想让他们自觉努力地学习,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仔细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想办法让他不断领到'学习工资'。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表扬孩子。
许多家长都不喜欢表扬孩子,他们说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
据我所知,现在的孩子因为经常遭到批评轰炸,自卑者为多,真骄傲者并不多。
很多孩子都爱说大话,有错不承认,报喜不报忧,专门跟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作比较,家长以为他们这是骄傲,其实非也,这是虚荣,根子是自卑。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吹牛的。
他们出现这种症状主要不是因为表扬多了,而是因为恰到好处的表扬太少了。
我不赞成滥用表扬,对于已经学得很好的孩子,偶尔表扬就可以了,而且要表扬到点子上,即2/5页他们确实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再表扬。
至于本来就学得不好信心不足的孩子,再没有表扬,就很难鼓起勇气。
这种孩子,应该适当表扬一些。
有的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吃表扬怎么办?我刚一表扬他,他就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意思是早就识破了我的机关。
'这种家长所犯的错误是把表扬单纯当成计策了,这是表扬的权术化。
要知道表扬首先是对孩子的衷心赞美(像欣赏一个朋友那样),其次才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一种策略。
你把表扬看成钓考试分数的鱼钩,这种表扬不真诚,有点像圈套,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不买你的账。
再有,这样的家长表扬的技巧也太少了。
表扬不一定非得摆个赞美的架势,尤其不可固定模式。
比如,今天孩子报告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我可以不作口头表扬,只是对他笑一笑,然后晚上吃饭多加一个他爱吃的菜。
这有多么温馨!孩子肯定有成就感,得到'工资'了。
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依赖外部表扬推动才能努力学习,境界还是比较低的。
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那可好了,那就等于他可以自己不断给自己发'工资',积极性的保持主要靠自我激励而不是靠别人夸奖。
当然,这种孩子永远不会是多数。
人完全靠自我激励前进的确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于发现自己成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鼓励,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个孩子达到那样的水准。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励,他的'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能力开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会增强,此种能力在他学习成绩提高过程中的贡献率越大,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越好。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
培养孩子'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能力的关键是让他学会自我评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家长教师不要太'积极',对孩子的评价密度不要太大,要给孩子留点空间,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学会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四、孩子有毅力,才能学习好虽然兴趣的重要性无可怀疑,但是对于应试来说,孩子的意志品质却更重要。
这道理很简单:考试的科目设置和题目安排是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兴趣的,考试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只能从选拔的需要出发。
而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对所有的考试科目都感兴趣。
不感兴趣也要学下去,还要学好,这就只好靠意志了。
我们会发现,那些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在学习方面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他们能忍耐,能坚持,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反之,我见过很多学生,十分聪明,学习成绩却不佳,或者严重偏科,他们的问题往往出在意志上。
他们怕苦,他们任性,怕苦和任性是意志薄弱的典型表现。
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有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现在家长都懂得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了。
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应该是一个重点。
意志太重要了。
意志薄弱对任何人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它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几乎所有违法犯罪者都是意志薄弱者,他们控制不了感情,抵挡不了诱惑。
如今孩子的意志品质总体情况令人担忧。
这首先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
对独生子女生活方面的溺爱和迁就,势必助长他们的任性和怕苦。
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严重妨碍孩子意志品质的提高,因为意志本质上是自己管住自己,家长管得太多,他就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管住自己了。
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过高要求也破坏孩子意志,因为意志品质只能在压3/5页力较大而不算太大的情境中才能提高,压力过大会导致放弃,意志无法发挥作用。
据此,我们建议家长把培养孩子意志品质作为一项极重要的任务,认真抓好。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绝不要插手,更不能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