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柳市文化名人(一)
1、周行己(1067~1125)
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
北宋瑞安人。
永嘉学派先驱者、启蒙思想家。
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州学教授等职,官至秘书省正字。
政和七年(1117)代理乐清知县,不久罢官,迁居柳市后街。
著有《浮沚集》十六卷,《后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著录。
2、翁敏之
字公甫。
宋方斗岩人。
性行确实,器宇宏深,系叶适高足。
初以边赏补官,领荐计台。
终秉义郎。
宋乾道间(1165~1173),在柳市后街创办“图南书院”,聚族里子弟,延请陈潜室主教。
不久之后,从弟翁安之、翁岩寿擢进士,郡即其地建联桂坊、崇儒里。
3、翁卷(1167~1251?)
字续古,一字灵舒。
南宋著名诗人。
少年时亲炙永嘉学派大师叶适。
翁卷曾以布衣身份,四次赴抗金前线,来往于绍兴、镇江、江淮及利州西路等战略要地,时人称其为“带剑的诗人”。
翁卷追求艺术的至真至美,诗作讲究炼字炼句,注重谋篇,风格清润平和,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合称“永嘉四灵”。
著有《翁卷集》。
《乡村四月》一诗被选入《千家诗》和当代小学语文课本。
4、南昱(1406~1449)
字时方,号宜斋,明牌楼(今殿后村)人。
明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为温州知府,选其为吏,对曰:“我方与圣贤对,安能为吏?”并上书陈述儒吏区别。
何爱其才,令主管库籍。
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
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加授奉政大夫,判案公正,时比包公,被称为“龙图再世”。
正统十四年,卒于官,赠右寺丞。
著有《宜斋稿》、《万金录》、《老莱子孝行辩》等。
5、施元孚(1705~1778)
字德交,又字萍洲,号六洲。
笔耕之外半及农事,别号“半耕堂居人”。
清蟾河堡人。
清雍正初入庠,乾隆间岁贡。
力学甘贫,工于古文。
尝草笠木屐,遍访江浙名胜而归,寝食雁荡山二十余载,对山水、景点逐一考辨。
著有《雁荡山志》十三卷、《白石山志》五卷、《释耒集》四卷。
6、徐德元(1809~1868)
字序东,号惇士、履舟,清吕岙村人。
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
是咸丰年间闻名于温州的藏书家。
其父徐献廷,号聘堂,在自家设私塾和“二酉轩”藏书楼,藏书达二万余卷。
德元幼承父志,建“小酉山房”藏书楼,购书藏书,盛极一时。
咸丰三年(1853)夏,七里埭受飓风冲击,多处决口,海水倒灌,德元等人捐献巨资予以修复。
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占据乐清县城,梅溪书院等遭烧毁,德元不吝家财,独资修复县学,重建梅溪书院、校士馆和姜公桥徐氏宗祠。
著有《小酉山房文集》和《小酉山房倚声》,《小酉山房倚声》是迄今所知乐清历史上唯一的词集。
7、陈虬(1851~1904)
原名国珍,字庆宋,号蛰庐,清代北山村人,后迁居瑞安。
光绪已丑(1889)中举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中医学大师。
同治十一年(1872),与许启畴一起创办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
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学堂附设医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温州府城创办新字瓯文学堂,推行拼音化文字改革。
著有医书《蛰庐诊录》、《利济医药讲义》、《元经宝要》、《瘟疫霍乱答问》、《利济本草》、《利济医统》、《医雅》、《医绎》等多种,其他著作有《治平三议》、《治平通议》、《新字瓯培绎》、《瓯谚略》等。
199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虬集》。
8、石蕴辉(1858~1909)
字聘南,深河村人。
清贡生。
曾奉命创办西乡社仓,以赈饥民。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吴熙周等人创办“乐西学社”,两年后更名西乡高等小学堂(今柳市一小)。
乐清续修光绪县志时,负责测绘县境全图十六帧。
曾任温州中学监学,因劳累过度,殉职校内。
温州教育家刘绍宽称他是“为建设温州教育事业牺牲的第一人”。
其弟石铎(1880~1960),为乐清出洋留学第一人,曾任浙江陆军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
石铎之子石华玉(1913~1977),留学海外医学博士,曾主刀国内首例胸膜外肺松懈术及胸膜外气胸术,为我国胸腔外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9、朱鹏(1874~1933)
字味温,号复戡,岐头人。
一生奔走半天下,主要投身于教育。
倡办家乡岐头初小,襄办乐清西乡高等小学堂,从教乐清师范传习所、温州师范学堂等,担任乐清劝学所所长、乐清教育会会长等,从教三十余年。
其教学重启发,弟子多有不凡成就,有朱镜宙、南怀瑾、洪式闾等。
工诗,著有《复翁吟草》、《雁荡吟》。
10、黄式苏(1874~1947)
字仲荃,号胥庵,晚年改名迂,别署迂叟,清末高园(今高后村)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中举人,三十一年应邀至北京编书局任职,次年至两广方言学堂任教。
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宣统元年(1909),被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后任温处学务处助理学务,不久调任温州师范学堂监督。
辛亥武昌首义后,衔命往温处兵备道郭则沄处,喻以利害,郭始交卸兵权,使温郡革命政权未经流血建成。
温州军政分府成立,任教育部副部长,1912年任长林场盐事长,先后任遂安县知事、福建泰宁县知事、宁德县知事,一生清贫自守,廉洁可风。
著有《慎江草堂诗抄》六卷、《清波鸥舍诗草》。
其三叔黄菊襟(1855~1911),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曾任梅溪书院山长,与黄式苏有“叔侄登科”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