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2011人行货币政策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贷款基 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3.25%提高到3.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5个百分点,由6.31%提高到6.56%;其他各档次 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金融0902第二小组 夏 阳 郑凌荣 陈雨舟 董文澎 陈 瑶 李晶晶 邓文静 刘 原 吴婷婷 彭楚琪
央行的干预措施
通货膨胀:如为收缩供给央行卖出证券、提 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停止发放新借 款,对已到期借款不予展期,将未到期贷款 提取收回。 经济增长放缓:如为放宽供给央行买入证券、 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使商 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 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
谢谢
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各种政 策最终追求的目标,而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 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 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供求的失衡必 然引起总供求的失衡。
2011人行货币政策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75%提高到3%;一年期贷款基 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81%提高到6.0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 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3%提高到3.25%;一年期贷款基 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6.06%提高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 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一方面,两者在量上并不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另一方面,现实的需求不仅受支付能力的影响, 而且受需求意愿的影响。
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 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但尚未被利用的潜在 生产要素,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 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 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 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 产出的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 增加。
2011人行货币政策
11月30日,中国人民 银行决定从2011年12 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 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 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人行货币政策
2011人行货币政策小结: 在一年的多数时间内,人行多次上调存款准 备金率和存款利率,表现出人行实行较为稳健的 货币政策,说明人行对于未来的估计较为保守。 而在11月30日,人行则调整了货币政策, 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表现出人行对于经济现状 定位的转变,转向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的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 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 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 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货币供求的概念
货币均衡,是指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 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适应,即货币需求=货币 供应。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 必须借助于货币的运动,社会需求都表现为拥有 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都必须通过货币来 实现。货币把整个商品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应。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供求 相互平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从实质上 说,则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
二、二者的四边联动关系
社会总供求
S
D
货币供求
Md
Ms
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货币供给 决定支付能力,从而决定总需求,货币供给的增 加或减少将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 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 供应的货币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 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 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 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 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 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3、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供给客观上决定了要有相应 的货币量来表现和实现其价值。 如果货币量过少,不足以表现现在商品、劳务和金 融资产的价值,将会引起其价格的下跌。 反之,如果货币量过多,将会引起其价格上涨。
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客观上有多少货币需求,现实中就应该提供 多少货币供给。因此说货币需求决定了货币供给。 如果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适应时,即为实现了 货币均衡。反之则为货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