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处理家校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家校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家校之间的关系
一、家校关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社会的主旋律是民主、平等、和谐,但有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几年来,家校关系可以说有一些改善,但家校关系还有问题,实际情况并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及家长对老师工作的不熟悉。

一个例子:1、星期天——一年里面有104天的星期天,扣除这些天数,一年只剩下261天。

暑假——在一年内,大约有50天的天气非常热,而导致无法念书,因此,那261天也只剩下了211天。

另外,包括元旦、国庆、端午、清明、五一、寒假等节日,又占了50天,那211天也只剩下了161天。

就这剩下的161天。

老师多轻松!而且工作稳定,旱涝保收。

特别羡慕的是寒暑假,休假时间长,可以干其他事。

老百姓累死累活挣几个钱,而老师讲几句话就挣的比咱多。

为啥?
2、教育的“非黑即白”。

使家庭与学校之间产生矛盾。

过去不说提倡打学生,但社会、家长一般都认可可以打学生。

但现在各家孩子一个或者两个,不能碰。

而且教育条例已经出台教师不能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非常不利的因素: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

何为适当方式?标准是什么?作为最高教育部门,应当有明确规定,而不能只图自己说句漂亮话,尺度让一线教师去把握,有问题让教师自己负责。

那么我们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对待教育无效的学生?能用什么方法?只能打擦边球。

都比较苍白。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学生骂老师,我们怎么办?
最后还是学生、家长不理解学校、理解老师。

3、从老师、学校来讲,为了工作,提高成绩。

对学生教育缺少耐心。

一个问题:为什么体罚或变相体罚注意集中在考试前?
又产生一个矛盾: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低于老师对孩子的期望。

现在小学生的家长已经和过去的家长思想不一样了。

新的读书无用论,至少导致一些家长迷茫。

家长一般会用放大镜来看孩子的优点。

而我们老师大多还习惯于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

这样就容易产生教师与家长的矛盾。

4、对个别学生处理不当,产生矛盾。

出现这种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责任心不强。

二是经验不足,工作粗心大意,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传统教学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片面理解“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
思想还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师。

新的师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还没有把学生当成平起平坐的“人”来看待。

总认为,我是教师,你是学生,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

如果教学中“动口”不起作用就只能“动手”了。

老师还没有认识到,由于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社会、环境教育不同,学习的方式、接受知识的快慢,学习的结果也不同。

5、还存在师道尊严的心理。

对家长摆架子。

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6.收费问题。

二、处理好家校关系的对策:
1、树立服务意识。

2、让家长知道老师工作的艰辛,要时时给家长讲给学生讲。

不要表白自己工作多么轻松,甚至说我是怎样偷懒。

会出现两种看法。

一人家认为你师德有问题;影响了教师的形象也影响教师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增强理解。

老师的工作不是6小时。

3,教师要智慧的教学。

教书是三分教,七分管。

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

4、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

师德比教学水平更重要。

只重教学不注意师德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

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

现在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后做事。

《论语》中也强调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单纯追求分数必不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将来对社会、家庭及孩子将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太多。

教出一批忘恩负义的学生有什么用?所以德行与习惯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而真正要改变学生的德行与习惯必须从家庭开始,从家长开始,这太难。

但我们要做,即使我们讲十次改变一个家庭的一点做法我们也要讲。

所以要利用机会和家长交流要讲,必须讲。

5、从深层次理解融洽家校关系对管理好学校的重要作用:
教师要把家长当成“人”来看待,包容家长,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与家长谈家庭教育,进而提升家长的素质。

孩子之间闹矛盾,或师生之间有摩擦很正常,有的家长通情达理,有的家长不依不饶。

我们要学会“冷处理”。

但我们也应该多占到家长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6、收费问题。

这是高压线谁也不要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