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ANSHUN UNIVERSITY《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课论文题 目: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院别: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班级:特殊教育2013级 学生姓名: 张源平 学号: ************ 指导教师: 冯开禹 职称: 教授 起讫日期: 2014.3~2014.6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专业:特殊教育学号:201306034016姓名:张源平摘要当人类使用火,开始农业耕作,人类对自然的施加影响便开始了。

环境问题起源于史前时期,然而,掀起了第一次环境浪潮的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人类干预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因之空前繁荣。

但是,现在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使其难以恢复和再生;急剧增加排向环境的有害、有毒废物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这正如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加卡逊(R.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描述的那样。

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产值的发展模式,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建立在资源废墟上的文明正面临危难。

当我们拥有主宰地球的能力并用以进行自毁家园的畸形发展时,不堪重负的地球生态环境总是报之以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并唤起人类应有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环境污染资源工业生产环境意识解决措施总论1.1绪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是人们迄今发现存在智能生物的唯一天体。

地球自然条件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江河湖海中有丰富的水;阳光照射大地,源源不断地供给生物所需的能量;地表上覆盖着一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的基地;大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氧和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

高空有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

人类正是在地球特定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得以产生、繁衍和发展,并创造了日益灿烂的文明。

人类出现的时间虽然比地球上其他生物晚得多,但依靠自己不断发展的智慧,俨然成了地球的主宰。

人类以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通过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创造财富,使环境在某些方面按人类的意志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加速了物质财富的创造。

但是,人类在建设工业文明的同时,却使发展的方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滥用自然资源以满足消费欲望;急功近利地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对环境的长远影响。

造成的结果是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如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原减少、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变薄、酸雨增多……。

环境的恶化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对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进行深刻反思。

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

人类怎样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科学命题。

这一命题的解决,涉及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如经济、法律、文化、道德;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管理学。

但是我们要说,保护环境和资源是每个地球公民都应具有的意识和不容推辞的义务。

正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所指出的:“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具有保护和改善当代和未来世世代代的环境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发展。

但发展不是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是把环境保护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体考虑,正确解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进步的正确方针,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积极途径。

因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同时还取决于资源的支撑力和环境的状况。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就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和资源枯竭,最终延缓甚至破坏经济的发展。

只有切实保护了环境,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的活动可能与自然环境的改善相适应,也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人类要追求持续的发展就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学会珍重自然,把自己当做是自然中的一员,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

环境意识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内涵,是人类文明的最显著的标志。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因此,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当前,我国这样一个环境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亟待加强环境科学的宣传和教育,树市政府与公众的环境公共意识,以促使政府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结合公众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来源于大自然的赋予和祖先的耕耘,更属于未来。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为当代人创造一个殷实富裕、清洁优美的家园,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红日蓝天——一个适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1.2我国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水资源的污染(一)水体污染现状总量是恒定的,既不可能增加,也不会减少。

全球的水大约覆盖地球表面积的70%,但只有3%是淡水,其中,真正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如河水,湖水等地表水只占不到1%.尽管地球上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可以满足目前和今后的需求,但并非每个需要水的地方都有充足的水源。

地下水、地表水和降雨量的分布不平衡,这就是说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没有可靠的淡水资源。

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应用对水的污染,因而,合乎质量的、可为人类利用的水总量还在不断减少。

随着21世纪工业城市化,水污染一直在恶化,加之缺乏水处理设施,已经造成水源缺乏和环境卫生设施不足。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减少2.0%。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增加6.4%。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减少4.4%。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6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6%,比上年减少10.5%;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3.1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4%,比上年减少0.9%。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0%。

(二)地表水体污染现状根据国家环保局2005年的统计,国家环境监测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一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

28个国控重点湖(库),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111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IV水质的湖(库)3个,占1l%;V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V 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

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巢湖、滇池和太湖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

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V类水质水库有8座。

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其中渤海、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三)地下水体严重污染现状据环境保护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的评价,污染较重的城市有76个,占64%,污染较轻的城市39个,占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个,不足3%。

据统计分析,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三氮”污染;②硬度升高;③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这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它们不易分解,不易沉淀,易被生物体富集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有机化合物,并在迁移循环过程中遍布水体、土壤和作物,污染环境,危害生态。

二、大气污染根据国家环保局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第一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阶段。

其主要表现是:以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物的水污染;以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

就大气污染而言,我国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其趋势是农村好于城市,小城市好于大城市,轻工业城市好于重工业城市。

1997年11月21日一27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大城市的空气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最严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个;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市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一60年代严重污染时期的水平,1998年大气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烟型、汽车尾气型、煤烟+汽车尾气型和复合型。

三、城市大气污染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1996年全国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09微克每立方米,比95年降低8微克每立方米,北方城市超标率>30%的占85%以上;全国城市降尘量平均值为16.2吨每平方公里,比1995年降低1.5吨每平方公里,降尘污染水平有所下降;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全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平均为79微克每立方米,比1995年下降1微克每立方米;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全国平均值为47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持平。

氮氧化物污染主要发生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四、酸雨分布及污染由于人类在工业和其它活动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时溶解于水中,即形成酸雨。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

以长沙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降水酸度值最低,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并且呈逐年加重趋势;西南酸雨区污染程度仅次于华中酸雨区,华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分布较广,污染严重。

1996年,酸雨降水污染普遍加重,分布区域有所扩大。

据8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降水平均pH值<5.6的城市有43个,pH值最低达到3.54。

降水平均pH值<4.5的城市有4个。

酸雨频率>60%的城市有24个,其中,酸雨频率>90%的城市有4个,酸雨频率>80%的城市有5个,酸雨频率>70%的有2个。

近2年来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