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绪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认知心理学
•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 Psychology psyche 心灵、灵魂
(古希腊文字)
对心灵或 灵魂的解说
logos 讲述、解说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的科学。
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 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关系: • 心理和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 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在行动中得到表现。 •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返回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 其次,心理过程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 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 对稳定状态。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 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 心理特征影响心理状态的性质。
• • • • •
1、绪论 2、认知心理 3、人格心理 4、学习心理 5、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 科研究物性。
理解误区:把科学心理 等同于算命、看相、占星、解梦等民俗心理。 科学心理学: ①学科继承性 ; ②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主张; ③科学的研究方法 。
•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兼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 •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 心理学
•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
•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 △心理学界三大争议: ①研究对象:心理/行为 ②研究方法:实验/非实验 ③决定心理发展:遗传/环境
二、心理过程、心理特征 和心理状态
•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看,心理现象可 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 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 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 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 出来的稳定特点。 • 心理状态:指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 持续状态。
(二)意识的状态:
•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 3、白日梦状态
• 4、睡眠状态
(三)生物节律
• • • • • • 节律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 1.年节律 2.月节律 3.日节律 4. 90分钟节律
生物节律的实际应用
• 时差问题 • 工业心理学上倒班制度
定向反应 唾液分泌
★ 条件作用之后
铃声
(2)操作性 条件反射:
〖原创研究〗 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1948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 —脑的反映形式
反映形式的演化:
(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最简单心理现象 ——感觉。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 刻板的本能行为。 (2)知觉阶段:低级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 鸟类)出现脊椎和脑,有了高一级的反映形 式——知觉。 利用个体经验打破本能的刻板定型的行为。 (3) 具体思维阶段:哺乳动物有了思维的萌 芽,能将现有事物与将来情境联系起来。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 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2岁) 心理自我(12、13岁—青年)
反叛是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一个 方面,但不是全部。
• ‚很大了,我还相信父母所说的一切。后来,我 看到了很多新观点,我说‘好了,我再也不信你 们说的那一套了。’我拒绝一切并对自己说: ‘我要走与父母无关的全新的路。’我开始接受 的思想都是与父母的想法格格不入的。但是慢慢 地,我发现我的许多做法都是父母亲告诉我的, 我正在接受他们,并感到自己与父母更加接近。‛
格式塔心理学
•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 •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 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
• 人物:弗洛伊德 •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 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 现的需要。
心理学的分支
• (一)基础心理领域:
•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 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 (二)应用心理领域:
•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 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无条件反射:遗传的、生来就有 的 ,保证机体适应固定的 环境。
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 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与无条件 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产生的。
(1)经典性条件反射:
★ 条件作用之前 铃声 食物 ★ 条件作用期间 铃声(无关刺激) 食物(无条件刺激) 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
认识过程: 心理 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 倾向性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言语
个性心理
世界观 信念 兴趣 动机 需要
心理 状态: 注意、激情、灵感等
个性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下一页
• 认知、情感、意志简称为知、情、意。 • 知、情、意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 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的基础。 • 2、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识活动。 • 3、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
主要内容
• • • • 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品质 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注意概述
• (一)注意的概念
• (二)注意的功能
•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 指向性: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2. 集中性:有两种情况 (1)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 于一定的刺激。 (2)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 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并不反映 事物及其属性。 1. 选择功能 2. 维持功能 3. 调节功能
一、注意概述
• 四、课外读物
• • • • • • • • • 1、《心理学改变生活》 2、《登天的感觉》 岳晓东的心理咨询手记 3、《心理学是什么》,崔丽娟等著,北大出版社 4、《心灵简史》 5、皮格马利翁的象牙塔 6、天平上的心灵 7、恋上布母猴 8、曾奇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 9、李子勋《心灵飞舞》
心理学五大模块:
(1)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
自我认识
自 我 意 识
自我体验
自卑自怜、内疚自责 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自我调节
自立自制、自律自强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自我意识的内容:
• 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生理自我 • 如 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 • 对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自我 • 如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等 • 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心理自我 • 如 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
(四)睡眠和梦
• 人睡觉的时候,一夜之中有两种睡眠状态 交替出现,即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动眼睡眠 相互转换。 • 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 梦有一定预见性是有原因的。
心理的实质
对心理实质的理解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 点: 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物质 第二性。 古代人们认为精神活动是寄居在人体内 的一种类似空气的特殊物质——灵魂的作 用。
脑 中枢神经系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神经 系统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脑功能开发
• ‚人有一个头,但有两个脑袋‛ • 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 世界 • 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 心世界 • 裂脑人 • 人脑四次革命 : • 1、‚左脑革命‛ :原始的石器时代 • 2、‚计算机(电脑)革命‛:20世纪50年代 • 3、 ‚右脑革命‛:20世纪80、90年代 • 4、 ‚全脑革命‛ :近些年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 案例:狼孩
• 狼孩的案例说明: • 脑的发展遵循‚用进废退‛,需要社会 性刺激,生命的早期尤为重要。 • 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印刻现象) • 人的心理对社会环境具有依存性。
下一页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 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性。受自 身习惯、过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 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有能动性。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
机械唯物主义: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是 血管的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 果(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及构造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 和中枢神经系统。
(3)自我意识的观念存在方式: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 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 的实际状况的认识。 • 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中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又称镜像自我。 • 理想自我也称为‚理想我‛,即个体想要的完 善的形象。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 • • • • • • 一、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二)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二)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 (三)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 因材施教 • (四)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 (五)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方法、策略 • (六)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