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积极表达欲
吉化实验学校李巍
我们教师知道沉闷的课堂有时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不会表达,而是由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不高,学生不愿意去积极的配合老师实施的教学计划。
要想让学生善于表达,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有话可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些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用语言积极地表达出来,是我近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现将自己研究的结果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想让学生有积极的表达欲望,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
教师应该从一统天下的讲台走下来,不再唱独角戏,少讲多练,多让学生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
师生共同质疑,共同研究,共同释疑。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舞台,教师的工作是启发,点拔,辅导,解困和鼓励发问。
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温馨,彼此心理包容的教学氛围中,在这个整体和谐的情感场中,教师应该满怀爱的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人格魅力。
教师没有对学生埋怨讽刺,指责挖苦,而是把学生当成朋友,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
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积极思维,主动配合老师的活动,师生互动,共同陶醉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中,学生才能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2、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师提问具有一定的可答性。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说,敢于说,愿意说,甚至渴望说。
如在教学《小数与单位换算》一课时,课件出示书上几个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序的情境图后,教师给了学生充分时间观察后,然后提问: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这时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这些数据太乱了,没有头绪。
有的说这里既有单名数又有复名数,还有的说既有单位“米”又有“厘米”。
最后有一位学生非常理性地告诉我这组数据不能从直观上,直接做出判断出谁高谁矮。
紧接着我又问:那么怎样比较方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得出要把单位统一后再进行比较,成功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教师在每一节课的课堂上都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快乐表达。
我发现孩子有了表达欲望之后,他们思想的闸门也同时打开了,他们的回答虽然有时还不够完美,但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就难能可贵。
课堂上教师提问一般可运用这三种方法:一是质疑性提问,如“你讲得我不太明白,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二是反驳性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想法该怎么解释呢”;三是诱发性提问,鼓励学生发问并作出解释。
如“这样想有道理,但是怎么更简捷些呢”。
教师
的提问还应该注意尊重对方,有理有据,合乎逻辑。
3、抓住学生表达的闪光点,夸大表扬。
在激发学生积极表达欲望时,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价。
在评价中要充分鼓励,在肯定中让学生品尝表达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十分难得的,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决不能漠然视之,教师的一个冷漠可能就会浇灭一颗发芽的种子。
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思路新颖,思路清晰的要高度赞扬,夸大表扬。
学生的每一个答案,我都能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做既是对前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的肯定,也是对后面准备回答问题的同学的鼓励。
当然也不能不负责任地胡乱夸奖,但是要避免冷冰冰的“不对”“又错了”“还是不对”等等这样的措辞,尤其是在教不会,急躁的时候。
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我们可能尝试用以下一些说法:你的想法很特别,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虽然你的回答不是很准确,但是老师觉得你一直在积极思考。
某某同学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问题,同学们来说说有没有道理……
4、在学习中要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机会。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往往一提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好像都是语文课堂上的任务。
其实,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样重要,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认真培养,巧妙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更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
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
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上角各部分的名称,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料,在教材中配有相应的介绍,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后,教师启发学生用恰当完整的语言讲述角各部分的名称,从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采用这种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学生会把自己在书上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的机会。
还比如一年级的计算教学课,根据教材编排,教师先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了什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想一想怎样解决?”让学生通过说,先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个别说,一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教师注意了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再问:“这道题怎样算?用你的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然后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怎样算?”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说算法。
这样的引导,前后两次争取了大部分学生说的时间。
并安排他们说的空间:同桌说,小组说和个别说。
而且说的时候注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跟着思维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给出孩子表达的机会,让课堂上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为语言的表达提供充足的时间!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要能很好地进行数学交流以,还必须善于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
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更具一般、简洁、精确和抽象等特征。
学生在交流时必须借助一定的数学语言和工具,课堂上的交流为学生准确应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提供了机会,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