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高中政治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知识网络]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社会的奉献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以人合乎群众利益为准绳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斗争、改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定信念,铸就辉煌[知识点拨]复习策略: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就考查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来看,以下考点值得关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途径;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价值观的的基本含义及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等。

本单元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通过名人名言、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为材料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考试的题型上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各种题型,近年来以非选择题考查的力度加大。

在2009年的高考复习中,考生要注意结合当前倡导弘扬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

[重难突破]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是它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所以,那种认为社会存在一变化,社会意识就必定立刻发生变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的实质在于不懂得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其中的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而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分配方式和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三个方面。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含义: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这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制度。

②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二。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不需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来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重要提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5.人生价值(1)价值的基本含义: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

①人的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②人的价值的体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看他通过自己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所属社会及他人的需要。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贡献了多少。

(4)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导向作用。

①含义: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重要提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性质上存在两种方向,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们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道路;错误的、消极的价值观则会把人引向歧途。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的判断。

人们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所作出的价值取向就是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选择的价值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第一,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第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