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神赋赏析

洛神赋赏析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頫
元代最显赫的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

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

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名满四海。

他精通音乐,擅作文章,谙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位天资超群、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连同书法、绘画,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

在绘画上,他开启了元代复古风气之先,为中国画(主要是山水画)在元朝鼎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书学魏晋,篆法李邕,字体精秀,人称“赵体”。

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鲜于伯机在跋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子昂篆、隶、正、行、真草,俱为当代第一。

”可以说,作为元代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孟頫对北宋“尚意”的书风颇不以为然,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故他极力反对沿袭宋人的轨迹,而要求复古,回归到晋唐书法,这也是当时书法发展的必然。

书法发展经历了晋、唐、北宋三个高峰期之后,到了南宋,无论形式技巧上或是气质上,都已非常荒率和单调了,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

这种萎靡不振的景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

赵孟頫力求“古法”,乃是在元初“古法扫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赵孟頫所力倡的古法是直指晋唐书法,他自己又能以复古变古而成一代宗师。

他反复临摹了大量书帖,其临习范围之宽令人叹为观止。

他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法帖,其临摹之作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他所临《定武兰亭序》即是一件经典临摹之作。

董其昌曾称其临摹之功“无毫发不以真”。

从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复古行为主要集中在二王书风,想借助二王书风来振兴元初的书法。

他一生学书始终不离二王左右,但又能吸纳古人的笔法,贯穿斟酌,自成一家。

赵孟頫的小楷作品多见于所写的经卷。

据墨迹流传和著录所记,不同名称的佛经和道经不下20余种。

他颇好佛道释学,颇有六朝名士的风度。

他的楷书多为小楷,大字少见,其代表作除《洛神赋》、《黄庭经》、《千字文》、《道德经》、《胆巴碑》、《张公墓志铭》外,还有一些题跋。

其中《洛神赋》是通过反复临摹王献之的《洛神赋》而来的,但王献之的真迹只有九行,赵盂頫补全了后面的大部分,通篇风格统一,临得十分入微,字大小不一,气韵堪称上乘,甚得二王笔意。

元代赵孟頫的作品分类:(部分)
1、洛神赋:行书。

是赵孟頫四十七岁时所书。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

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

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

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3、兰亭帖十三跋:行书。

元至大三年(1310)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中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亭》一过。

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4、秋兴赋卷:此卷用笔结体工稳熟稔,通篇气息蕴藉密丽。

5、题烟江叠嶂图:《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

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

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赵孟頫《洛神赋》欣赏:
赵孟頫《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

用笔圆转流美。

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

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洛神赋》纸本,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

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

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

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试细观《洛神赋》,呈现典型的赵体特点。

其一潇洒秀逸:外貌圆润而筋骨内含,其点画华润劲道,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刚,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中期赵孟頫开始热心学习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在本作品中,明显地显出前期到中期之过渡期行书风格,文字结构宽舒,虽然运笔仍然厚重古朴,而同时也显示出兼具美感与力道的新表现,如“若”字,第一个字敦厚朴素,偏扁有故意,第二个厚重且富有情致。

略微右歇;第三个字书写的轻盈灵动可爱。

其二古雅端正:作品用笔纯正,讲究章法,书写运行的笔路清晰可辨,不故弄玄虚。

赵孟頫前期师承锺繇,不难看出有些字略微偏扁,例如“言”字,字体中的第一部横向被拉长,整个字体向右拉起,使字体中体偏离重心。


分字体是中锋用笔,收笔多采用回峰之势,整个字体呈现出“圆”、“拙”、“敦厚”之态,统观全篇,可看出书写过程中心态平和,笔速缓慢,只觉整篇书法隐隐有些高古之意,而无矫揉造作之气。

其三外方内秀:“赵体”字点画圆润华滋,结构布白方正严谨、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心安稳。

在楷书中略掺行书笔法,给人一种流美动人的感觉,单观单个字体,可以看出其所呈现出的外形上的方正之势,例如“荡”字,草字头潇洒写出,顺势带出“汤”字,右边部首笔繁而有情致,左边半包围空灵洒脱、右下边紧凑而活泼,整体上外方内秀之势油然而生。

其四“涩”而不“生”:“涩”体现在赵孟頫多用侧锋书写,给人严谨冷静的情态,笔画间的提、按分明,给人谦虚谨慎不媚俗的书卷气
赵孟頫的书法,始终呈现出道媚、秀逸的艺术特点。

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呈现出工整、平稳、温和、典雅之态,洋溢着高贵典雅的气息,文字结构宽舒,运笔厚重古朴,而同时也显示出兼具美感与力道的新表现。

《洛神赋》作为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高启云曰:“如见矫若游龙之于烟雾也”,不愧为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