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情况
《医学基础》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的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和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
《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各级医疗机构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教育模块课程,是助产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学做一体化,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

3.课程定位
3.1 课程面向的专业岗位需求
通过前期的社会调研,结合近期的深入调查和论证及岗位的需求,确定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
《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目的,根据助产专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以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监护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将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转换为本课程,同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

3.3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病原生物与免疫、用药护理、护理基本技术、健康评估、心理护理及护理人文等;同步或后续的课程包括:成人护理、助产技术、妇科护理、急重症监护等。

4.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新生儿护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等儿童护理基本知识,具有进行沐浴、抚触、包裹法、暖箱和蓝光箱使用、头皮静脉穿刺等儿童护理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情景模拟、实训操作、临床见习、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工作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练习、模拟人综合训练、临床见习,工学结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了解小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了解新生儿疾病、儿科各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熟悉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熟悉新生儿疾病、儿科各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及评价,掌握小儿的营养与喂养,掌握新生儿生活护理,掌握新
生儿疾病、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掌握沐浴、抚触、包裹法、暖箱和蓝光箱使用、小儿体格测量、配奶和喂奶法、头皮静脉穿刺等护理技能操作。

职业技能目标:
(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学会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肢体语言评估病情变化。

(2)能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并给予科学喂养指导。

(3)能熟练地护理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能正确识别和监护新生儿正常、异常生命体征。

(4)能正确运用儿科疾病的护理评估方法,提出主要的护理问题,能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为新生儿疾病患儿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5)能熟练进行沐浴、抚触、包裹法、暖箱和蓝光箱使用、头皮静脉穿刺等儿科护理技能操作。

(6)能灵活应对儿童急症,具有初步的现场处理和协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尊重儿童、发自内心地爱护患儿,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形成爱岗敬业、患者至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慎独品行。

5.教学内容与要求
我们按照“三领域、一时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与毕业生研讨、校内专业课教师研讨以及向企业专家咨询并研讨的多种途径确定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课时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