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语文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语文

一、单选题
1.“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

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 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 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 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 数字化
B. 多元化
C. 网络化
D. 日常化
3.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黄遵宪(1848-1905)在一首诗中写道:“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此诗反映了当时()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B. 近代通讯事业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C. 大众传播媒体的传入改变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西方服装和礼仪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5.“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6.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D. 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7.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

下列与锋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①交通信号灯②电子邮件③轮船旗语④手机短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A. 火车 B. 飞机 C. 骑马 D. 轮船
9.下列各项组合中,正确的一组是()
A.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C.天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无线电报──20世纪初在民间普遍使用
10.下列关于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1872年,外商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B.1865年,留美学生向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1900年,上海商人打电话报消息
D.1915年,北京居民乘坐飞机到达武汉
11.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

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

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

”“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

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

”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12.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13.“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

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
A.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14.驮运(用牲口运物)、驿运(驿站式)和木船运输是中国古老的运输方式,近代以来日渐衰落,但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却快速发展起来。

这说明()A. 传统运输方式比较适应大后方的形势 B. 传统运输比现代运输方式更具优越性
C. 物资产地分散,只能用传统方式运输
D. 大后方的百姓只熟悉传统运输方式15.下列不属于通信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6.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 B.北京 C.台湾 D.江苏
17.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A. 火车B. 电话C. 电报D. 电影
18.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

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

这一变化()
A. 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
B.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C. 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D. 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
19.下列有关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B.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住处的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0.历史记载:民国初期,脚行、人力车夫及商家抗议电车通行,迫使直隶省议会否决了电车公司开通海河北岸线路的计划。

这表明近代中国()
A. 交通近代化影响部分下层民众生计
B. 民主政治对社会近代化起决定作用
C. 政治民主化已经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D. 直隶是中国近代最早开通电车城市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与“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

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

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

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推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广大地域。

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

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

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材料二: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

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

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

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

同时皇家苑囿、旧时街署园林、孔庙等园林向社会开放,形成大众公园。

辛亥革命后,在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倡导和影响下,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政府修建或改建的公园。

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我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安怀起《中国园林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C2.B3.D4.A5.C6.C7. A 8.A9.A10.C11.B12.D13.B14.A15.C 16.C17.B 18.D19.D20.A
21.(1)特点:起源较早;类型多;影响广泛;没有升华为科学理论。

(2)变化:园林功能发生变化,为公众服务的公园出现;政府等成为推动近代园林转型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借鉴西方造园理论和管理方法。

原因: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人民生活观念变化;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