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新闻史1、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 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 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 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 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
3、 默多克193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后到牛津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家继承父业。
1969年,早英国买下《世界新闻》后又买下《太阳报》。
1981年,以高价买下汤姆森报团的《泰晤士报》,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报团。
如今他在英国拥有三十余家报纸,占英国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
此外,还用用英国天空广播公司40%的股份和路透社的股份。
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是一家跨国集团。
4、 三社四边协定这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
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
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得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5、 塔斯社世界上第一个社义通讯社。
1925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
统管全苏的新闻通讯工作。
负责在前苏联和国外收集和发布新闻,据垄断地位。
国外也有众多分社和记者,也向国外发稿。
1992年该社和苏联新闻社合并组建了俄罗斯通讯社,又称俄通社-塔斯社。
2012 新闻史1、 《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
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2、 《中国日报》 它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3、 《解放》周刊 廖承志19374、 普利策 美国著名报人。
1868年被《西方邮报》聘为记者,开始报业生涯。
他以“工作、工作、工作,思考、思考、思考”为座右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特殊的采访本领为报界所赏识。
普利策用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使《邮讯报》获得成功。
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
在他的经营下,《世界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开创了廉价报纸称为报刊主体的时代。
普利策认为好的报纸必须要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并十分注意进行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
普利策还留下50万美元设立“普利策奖”,这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荣耀的奖赏。
5、 哈瓦斯社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
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
表面独立的哈瓦斯社实际上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它也是事实上的“半官方”通讯社。
是今法新社的前身。
6、 《同时代人》 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出版。
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
185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主持编辑工作后,该刊经常发表有关农民革命问题的文章,成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论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2011 新闻史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 反“客里空” “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
在土地改革初期,实际工作中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
《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
《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
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 晋绥日报> 检查工作》。
9 月1 日,新华社又发表社论《学习< 晋绥日报>自我批评》。
后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3、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1855年创办于伦敦。
长期由利维家庭经营,以后买出。
自称持"独立保守"的政治观点,宗旨"提供充分、明了和易于理解的新闻"。
该报以廉价报纸的面目问世,但以后演变了一份上层报纸,读者对象主要是中产阶级。
4、 法国“近邻”电台2010 新闻史1、 《费加罗报》 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创刊于1854年,1866年改为日报。
二战期间,反对新闻检查和愚民政策。
1942年被勒令停刊。
二战后在皮埃尔·布里松的领导下复刊。
该报观点保守,重视社论,也是法国有名的“质报”,读者主要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商界人士和高级职员,附有粉红色的经济专页和黄色的体育专页。
它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法兰西“贵族风格”的报纸。
2、 《东方杂志》 是中国历史上一份刊期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刊物。
1904年在上海创刊,月刊, 1948年12月停刊,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
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创办人是夏芳,创办《东方杂志》便是他提出来的,先后负责编辑工作的有:徐珂、孟森、陈仲逸、钱智修、胡愈之等。
1904-1910年这一时期,《东方》实际上是一份具有“选报”、“文摘”性质的刊物。
五四运动后,大量介绍东西方各种学说和国际形势,抗战期间,号召全民抗战。
后曾几次改革,几度易人,一直到1948年12月才停刊。
3、 沃尔夫通讯社 1849年,柏林,德国最早的通讯社。
1856年与路透社签约交换信息,1859年又与路透社和哈瓦斯社签约互换新闻。
沃尔夫社同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处处为政府的内外政策服务。
一战后,降格为国内通讯社。
1933年希特勒接管该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4、 《六合丛谈》 创刊于1857年,它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同时也是上海的第一家中文报刊。
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亚历山大67伟烈亚力,麦都思负责印刷出版。
内容包括:宗教宣传、自然科学知识、新近的商业行情信息、中外时事新闻报道。
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2009新闻史1、 北京大学新闻研究学院 1918年10月4日成立,至1920年。
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为导师。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务;举办两期研究班,为新闻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材。
2、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袁世凯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
京、津、汉、广州、长沙、成都等地国民党报刊全部被查封。
上海的国民党报刊,因在租界内,无法查封。
就采取禁售的办法,限制它们在租界外发行。
《民立报》、《民权报》、《民强报》、《天铎报》、《民国日报》等,都因禁售而被迫停刊。
除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外,其他在宋案中发过反袁言论和同情过国民党方面的报纸,也受到摧残迫害。
据统计,在军阀、官僚的摧残下,到1913年,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
即使进步党派系的报纸也噤若寒蝉。
1913年是阴历癸丑年,人们把这一年报纸遭到的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3、 丹尼尔·笛福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
1704年创办《评论》周刊,多次因污蔑宫廷罪和诽谤罪受罚,但却因为反对宗教迫害而受到民众拥戴。
1791年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每日邮报》上连载。
4、 托马斯·潘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宣传家。
生于英格兰一个贫苦家庭。
他十三岁弃学跟父亲干活。
后试过各种职业,无一成功。
伦敦遇到富兰克林之后于1774年末移民北美,在《宾夕法尼亚杂志》做编辑。
1776年1月10日,他发表一本五十页的小册子,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
潘恩的《常识》比任何一个出版物都更能说服舆论支持北美的独立。
2008 新闻史1、 中俄通讯社 1920年在上海创立,1921年5月起改称华俄通讯社。
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社长杨明斋。
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们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
1925年停止工作。
2、 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3、 《俄国财富》 1876年在莫斯科出版,是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同年迁至彼得堡。
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是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
米海伊诺夫斯基自1892年在该刊工作,80年代后《俄国财富》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
1905年至1907年革命后,《俄国财富》改变编辑方针,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