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
“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
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
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
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大气圈。
原始大气圈中的水蒸气逐渐冷却,凝结成雨落到地面,其中一部分汇集成大大小小的溪流,注入原始的洼地里,形成地球上原始的江河湖海。
这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但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距今32~34亿年前终于出现了生命。
这时地球进入了“地质时期”。
“地质时期”除了地球物质的进一步分化和各圈层的不断改造外,主要是地层的形成、地壳的变动以及生命的出现和生物的进化。
人们把地球的“地质时期”分为五个时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
最后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地球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板书)请同学们从社会形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
因此。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
长城蜿蜒曲折横贯中国北部,全长12700多里,故以“万里长城”闻名于世。
多少世纪以来,长城挡住了从北部侵袭而来的风沙,也挡住了多少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如今,长城作为军事建筑抵御骚扰的职能以成史迹。
它已成为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接起来的友谊之墙——世界旅游胜地。
迄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人1.2亿,平均每年接待游人500万。
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伊丽莎白二世、叶利钦等300余位外国元首和众多世界风云人物曾登临八达岭观光游览。
八达岭长城已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友谊纽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采。
刚才我们分析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变化发展的,那么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呢?在古代,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
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像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却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飘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
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卑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
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盾牌,他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
这片还得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
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从每个人来说,在儿童时代只认识自己的亲人,只看见周围的一些表面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学习和实践,知识面在不断扩大,对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最后一段后回答:电子计算机产生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说明了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电子计算机以越来越迅猛的势头发展着,电子计算机有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说明认识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在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提高的。
由此可见,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板书)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提问:什么是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有没有区别?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一个事物简单的重复、反复循环、原地打圈?(引起学生思维,起质疑作用)2.发展的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板书)发展与前面所说的运动变化是不同的,发展固然是运动和变化,但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
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多种多样的,有前进的、有后退的、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有由旧到新的、也有由新到旧的、还有简单的重复等等。
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结果,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怎样理解发展(板书)(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板书)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
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
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
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才是发展。
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请同学们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后就会比较清楚了)三个概念的联系或者说三个概念的共同点是: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
三个概念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②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
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过程或趋势,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既然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必须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2)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板书)请同学们分析以下的这些事物的变化,鉴别是不是发展?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②中国农村劳动力以空前规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及多种经营转移;④农业生产中培育优良品种;(以上事例是发展)⑤在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邪教势力猖獗;⑥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以上事例不是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事物的概念)第一,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学生举例)第二,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判别新旧事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通过举例更好地掌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第一,有人常常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
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但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不是新事物。
比如:“毛孩”的返祖现象,就是违反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因此不是新事物。
又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就是违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也不是新事物。
再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的主张“全盘西化”的所谓新观点,还有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新思维”等,都由于其本质内容已经失去了必然性,所以也不是什么新事物。
第二,有人喜欢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这也是不科学的。
因为,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最终会发展强大、成熟和完善。
比如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理论,如:“三个代表”、“一国两制”;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股份制等;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再就业市场等的建立。
由于符合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它能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已经显示了其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第三,有人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所迷惑。
比如“计算机算命”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搞封建迷信;又如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用美观的包装骗人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