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总体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对国家发展面临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

主要表现为:站在了新的起点、明确了新的方向、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动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

1949年,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是20%和6%,高中入学率1.5%,高等教育入学率0.3%,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

到2010年,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整体水平超过
中上收入国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是1949年的265倍,已跃居世界首位。

我们用6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用9年时间实现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走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95位左右,而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在全球排名50-60位。

第二,现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渠道。

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发展。

2010年,全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1300万,在校生3500万,分别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民办教育从小到大,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2万所,在校生3393万人,占中小学生的6.9%,本专科生的21.4%。

1978年至2009年,出国留学162万,来华留学生164万;还在近百个国家(地区)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

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第三,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

特别是近些年,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

目前,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

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去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