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何谓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九州之外的岭南: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

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

(三)地理位置与岭南文化特性:1、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

2、岭南文化特征:移民性、商业性 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

第三讲:岭南民系源流——百越民族与岭南民系(一)纷繁融汇的百越人1、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的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

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越)、诸越。

古代常泛指南方地区。

2、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

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

3、《汉书·地理志》有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二)南越1)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

在中原汉族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族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和主体民族。

“越”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南越即是“南人”的意思。

(2)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

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著的南越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著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

(3)南越人的特征:(一)习于水性,善于用舟。

(二)流行断发文身、拔牙之俗。

(三)喜食蛇蚌贝蛤之类。

(四)干栏式巢居。

(五)越人有猎头,食人之风。

(六)南越人有信鬼、鸡卜之俗。

(三)西瓯(1)西瓯又叫西越,出现于秦代。

(2)《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称:“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

这是西瓯一名见于史籍之始。

《郡国志》“郁林,西越也”《寰宇记》:“郁林……即古西瓯居”。

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旧唐书·地理志》载:“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

(四)骆越(1)骆越的称谓源于“雒田” (骆田),是因当地土著居民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

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

“越”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

(2)《交州外域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

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

三、岭南地缘与岭南民性(一)商业精神与价值取向(二)海洋赋予与开拓精神(三)务实观念与世俗倾向(四)边缘文化与独特个性第四讲:吸纳与渐进——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分期一、宏观视野下的岭南文化:1、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另一面。

2、岭南文化在它的渐进发展中,逐渐由弱变强,由隐性文化走向显性文化,对中华整体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要深入理解岭南文化,应从开放、融会的层面去探究,从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去把握。

4、岭南文化善于吸纳融汇新的文化元素,甚至是许多西洋的文化元素,然而,岭南文化却仍坚持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及其自身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二、缺席的他者——番禺期的岭南文化(一)缺席之域:1、番禺期的岭南是“化外之地”2、番禺期的岭南是蛮夷之地3、番禺期的岭南是不便之地(二)缺席之势:1、中原文化是主流文化,岭南文化是非主流文化2、中原文化是强势文化,岭南文化是非强势文化3、中原文化是显性文化,岭南文化是非显性文化(三)缺席之本:1、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有别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当时仍处于隐性发展状态。

2、岭南文化是蓝色块文化,具有异质性、独特性、边缘性等海洋文化特征。

三、汉化的定型——广信期的岭南文化(一)汉化之基1、军事之基:汉武帝平定岭南(南越)2、政治之基:岭南治所的北移即:由番禺(今广州)移至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信:“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此地为贺水、漓江汇合流入西江处。

3、思想、文化之基:(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

(3)处于强势的中原农耕文化4、生产、科技之基:(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2)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汉化之形:1、岭南经学的开创与发展如:三陈祖孙;陈钦、陈元、陈坚卿。

陈钦(著)《陈氏春秋》2、士燮游学京师。

3、其他文化活动活跃4、丧葬汉化化5、汉越杂合,粤语形成。

四、海外的激活——广州期的岭南文化(一)士燮家族与广州之名三国吴王孙权于公元216年,在士燮死后采纳吕岱建议,将交趾(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置广州。

(二)海外文明与岭南文化1、广州海贸与岭南商业文化(1)隋唐贸易与蕃坊商贸(2)广州商贸与“支那”之名。

外国人称当时的“长安”为摩柯支那(梵文Mahacina)——即“大中国”之意。

称广州为“支那”(Cina),即“中国”。

2、佛教东传与岭南文化(1)南朝统治者喜僧信佛。

当时的广州,寺院兴盛,僧侣云集。

广州四大名寺:光孝寺(三国东吴大儒士虞番死后兴建)、六榕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海幢寺(五代时称为“千秋寺”)、华林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

Eg:昙摩耶舍、在广州光孝寺开坛讲经。

波罗末陀(真谛大师)在光孝寺研究、翻译佛经并传播佛法达12年之久。

Eg:达摩菩提从广州登陆,进入中国。

有诗为证“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2)盛唐时期,佛教更是进入了中国的普通民众生活,成为盛世太平的一种催化剂。

岭南文化的内在肌理:1、异质性2、独特性3、边缘性五、身份的正名——国运衰落期的岭南文化(一)珠玑传说与汉民认同观念1、珠玑传说与广府民系的岭南开基2、实用的理性:后儒社会与汉民的文化自尊3、珠玑巷的圣化与广府汉民身份、文化的认同(二)珠玑巷期与汉民色彩的心理强化1、珠玑巷传说与广府谱牒的丰富与再造2、传统的增补:谱系源珠玑,为广府汉民的血统正名六、现代的飞跃——穗港期的岭南文化(一)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重心的南移(二)广府文化:近现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主角(三)广府文化中心,穗港两个基本点的确立:(一)广州:文化的积淀,民俗的传承(二)香港:时代的召唤,发展的选择第五、六讲: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岭南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脉络(一)汉越杂处,交汇融合:岭南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迥异中原——海洋文化的思想根底2、融汇中原——汉化的思想补充(二)开合、吸纳、变革,成己之风:岭南近现代思想的发展1、开合的思想理念2、吸纳的思想行为3、变革的思想内核二、岭南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内质特征:1、崇尚自然观念。

主张一切顺乎自然,人的发展,也就是历史的发展,是与自然同步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理应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之物”。

顺乎自然之必然,人才能得到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由道学所衍生出来的道教,也因为岭南具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而得以蓬勃发展。

葛洪南来到罗浮山修道炼丹,也正是因为岭南有令他赖以生存的人文气候。

2、世俗化倾向。

岭南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得这里物产丰富,动植物生机勃勃,促使人们的感官享受要比理性的思考更强,推进了人们重实际,求实惠心理的发展。

3、开放性机制。

这里濒临南海,使得岭南具备了直通海外的交通便捷,打开了向外域学习、融会中西、变革发展的通路。

最早进入中国的佛教,其初入中国的路线便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大都会——广州登陆的。

惠能对佛教禅宗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全新思考,推进佛教思想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

三、葛洪与道教思想在岭南的成熟与定型1、玄”概念的提出与葛洪的道教思想变革提出“玄”的本体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

他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

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

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2、葛洪的养气、补气说A、何谓“气”?葛洪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天地万物由元气而化生。

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

”B、何谓“养气”、“补气”?关于“养气”——要求人要保养好所禀得的自然之元气,不要让其受到损耗,这样便可以让生命无限延续下去。

因此葛洪说:“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也。

”关于“补气”——人存活于世间,常常会因为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使得人的自然之“气”会受到损害,因而,人要想得以长生,必须“补气”。

如何补气,葛洪进一步提出了他的“金丹”论,即炼丹论。

3、葛洪炼丹与道教的求仙、修道在《抱朴子内篇》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

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