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刘晶: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点评:文章颇有水平,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有关分析也不失中肯,如“校刊”是最初定义,《新清华》是革命式重塑等。

另外,一些史料也很有价值,如郭廷以的首任主编、朱镕基的文章等。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讲中国近现代新闻史、高等教育史,不可不讲中国高校校报。

1”中国高校校报的历史是伴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前行的,一大批文人志士、社会名流和政治家,参与到中国高校校报的事业发展中,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中国高校校报的共同财富与骄傲。

这是最近读到的南大新闻学院院长方延明先生的文章里的一段话,方先生在文章中还说道:“诚如马丁·沃克说过的,‘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

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份校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历史’,中国的高校校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日记和文化日记。

”2方先生是学数学出身,担任过多年的南京大学校报编辑,因此而喜欢上新闻并最终由理转文成为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人,也算是中国高校校报史上的一桩美谈了。

拜读方先生这篇大作的时候,恰逢正在构思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程论文,由此算是想到了清华自己的校报。

跨入新的一年,清华百年沧桑的历史征程便真正只剩下了 3,4 个月而已,而清华百年的历史天空中曾经有哪些刊物被冠以校刊的名字,它们又给清华的历史留下了什么?我多方查阅资料,但是相关的文献着实太少,原始的刊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馆的报刊阅览室可以找到,但是关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类的工作却很滞后,更别谈相关的研究了。

清华百年的历史漫长曲折,校报的发展也经历一波三折,先后更换过几次,其中的交接存续与颇为复杂,但始终香火不绝,绵延至今。

为了弄清楚清华校报的历史沿革,我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评价便有了这篇文章。

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时间的仓促没有进行仔细的审阅,文章错误和疏漏之处不少,希望各位读者斧正。

《清华校刊》中国大学校报从创办伊始,就彰显了一种名人办报、思想为先、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真可以说是大家云集、群星灿烂。

目前中国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大学校报是创刊于1890年3月20日的英文报纸《约翰声》(St.John’s Echo)。

而最早的中文校报应当属 1895 年北洋大学创办的《北洋公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学报》),此外还有1897年4月22日创刊的《湘江新报》。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地大学的兴起,高校校报也逐渐增多。

大学校报,往往依校而兴,优秀校报往往是学校人才的聚集之地。

清华大学最早的校报应该是 1926 年创刊的《清华校刊》。

据《清华大学志》所载:《清华校刊》于 1926 年创刊,截至 1927 年停刊,共出版 18期。

而据《清华大学九十年》所载得知:在 1927 年 8 月 16 日校评议会议决:“2.通过本学年校中关于出版津贴之办法。

(1)学校自办校刊,专载校中新闻布告等”又在 1928 年 8 月22日校评议会决定:“1.校刊暂时停办。

”由此可以得出,校刊在 1928 年还有出版。

由于史料记载有出入,后来在校史室找到了第 18-32 期《清华校刊》(1927 年 2-5 月),这比《清1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日第017版2方延明:《中国高校校报的名人情节与爱国传统(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9日第017版华大学志》所载校刊期数多出 14 期。

最后,研究人员在老馆报刊库待装订的期刊中找到一册《清华学校校刊》(第 1-36 期,于 1927年 9 月-1928 年6 月出版),在校刊第1 期中“本刊启事”所载“本刊向由本校学生编辑及经理,自本学期起,由本校评议会决定,归学校办理:形式性质,均略有改变,具述如下:一、名称定为清华学校校刊。

”这正说明了与《清华校刊》的承继关系,这与《清华大学九十年》所载正好相符。

这样,清华校报最早的起源便应当是 1926 年创刊的《清华校刊》无疑了,但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加之资料保存不力,最初的 17 期的《清华校刊》已经无从查找,仅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了第 8 期的残件。

对于这份刊物的出版及运作情况也缺乏相关史料,只知道这份报纸为 4 开4 版,内容以校方公告为主,当时编者姓甚名谁,现已无从查考,仅知由周报社主办。

3《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28 年 8 月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并委任罗家伦为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在此之前的 6 月《清华学校校刊》已经停刊,在罗家伦校长的关心下《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于 1928 年 10月 29 日创刊。

报纸仍为4 开4 版,设有文告、校闻、专载、学术消息、余墨等 5 个栏目。

正刊每周一、三、五出版,周六出版国际文艺、科学社会问题研究增刊。

编辑部设总编 1 人,编辑 2 人,特约新闻通讯员及增刊特约撰稿人若干。

郭廷以出任首任总编辑,二位编辑为戴克光、徐雄风。

首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及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都是特约撰稿人。

抗战时期,学校南迁,校刊于 1937 年 4 月停刊4,复员后又于 1947 年 2 月复刊,1948 年 10 月1 日出至复刊第 50 期时停刊。

此时曾一度由4开改为 8 开版。

这一时期的清华正处于发展壮大的时期,尽管期间遭受了很多艰难,包括抗日战争的考验。

但不可否认,这也是清华大学最鼎盛、最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璀璨的璀璨的学术巨星曾经在这一时期的清华园工作、学习和生活过。

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成为了那一时期非常活跃的校报之一。

除了正常地发布校园的新闻、学校公告比如1932 年 4 月 27 日刊登的吴宓的《外国文学系课程编制大旨》,《校刊》还刊载了许多有名的学术著作,比如 1932 年2 月 20 日刊登的蒋廷黻的《国难会议之使命演讲词》以及 1932 年5 月9 日刊登的陈达的《社会学之范围及性质》。

可以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是第一份清华园有历史影响力的校报,也最早奠定了清华校报的风格与传统。

《人民清华》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和清华的解放,原本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等刊物停刊。

新的清华大学校刊——《人民清华》于 1950 年 11月 1 日创刊,于 1952 年院系调整期间停办。

1950 年 11 月至 1951年 10 月共出版 24 期。

报名为集毛泽东主席笔迹,报纸每周一期,仍为 4 开 4 版,由《人民清华》出版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

学生张信传担任总编辑,两位编辑是中文系教授余冠英和物理系学生钱宁。

创刊号上发表有《发刊词》、《哀悼任弼时同志》、《建立职工人事制度》、《访问东欧归来的华罗庚教授》等文章。

《人民清华》是清华转型时期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校刊,同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1950 年 11 月 1 日出版的《人民清华》第一期刊载的《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到了“反映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情况,从而推进我们的教学及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就是本刊的主旨”。

此外,在这篇发刊词中还写道:“这不止是一个刊登文稿,宣传知识的刊物。

而是一个出之于言,见之于行,结合工作,结合实际的发表机构。

”《人民清华》对于安抚当时学生和老师3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4在西南联大时期,出现过一份《国立西南联大校刊》但由于是三校合办的,暂不列入讨论范围。

的情绪,尽快地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以及发挥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校报首次成为党和人民的宣传阵地。

在解放初期,校报在宣传人民当家做主、推动思想改造运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1年 7 月 l 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30 周年之际出版的这一期《人民清华》第六版上,我还意外地发现了时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的朱镕基发表的一篇题为《离开了党的思想领导就将一事无成》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以自己在学习与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表示要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人民“贡献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光荣和骄傲”。

《新清华》(1953-1966)与《清华战报》1952 年底,蒋南翔校长来校主持工作。

1953 年 2 月 25 日,校务行政委员会议决定:为报导学校情况,交流教学经验,领导政治学习及反映群众意见,从下学期出版校刊《新清华》。

同年 3 月 21 日,校务委员会决定成立校刊编辑出版委员会,由 9 人组成,周寿昌为召集人,郭道晖为总编辑。

4 月 2 日《新清华》创刊。

报名为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副校长刘仙洲教授题写。

编辑部设在工字厅外院西侧,60 年代迁入工字厅东院现址。

报纸设有公告、校内新闻、校闻简讯、教学简讯、团的生活、系级动态、文化体育生活、读者来信等栏目。

最初的报纸在北方印刷厂印刷,1953 年下半年学校成立了印刷厂后改为校内印刷。

从 1953 年创刊到 1966年 6月 4 日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从 1953 年起《新清华》共出版了 791 期。

《新清华》诞生在刚刚经历院系调整的清华园,它既是清华校报的一次重新启航,这代表着清华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新清华》的“新”既是指报刊本身的新,又同时蕴含着一种清华精神的新生和再造,和那个时代“又红又专”的口号一起,《新清华》成为建国后新一批清华毕业生心中永远的母校符号。

如果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对清华校报风格进行了最初的定义,那么《新清华》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对清华校报的风格与传统进行了“革命式”的重塑,这中重塑的影响伴随着《新清华》这份刊物一直存留至今。

“十年动乱”期间,清华成为“重灾区”。

于 1970 年创刊的《清华战报》取代了《新清华》成为那个时候的舆论工具。

《清华战报》共出版 223 期,直到 1976 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停办。

《清华战报》以宣传“文革”思想,传达上级关于“文革”的指示和文件问宗旨,是当时清华园唯一一份相对“官方”的刊物。

与其他“团派”或者“四派”的刊物相比,《清华战报》稍微显得温和一些。

但是,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清华战报》已经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较少关心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已经不是一份纯粹意义上的校报了。

但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年代和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们对于清华“文革”历史研究的深入,上面刊载的一些文章成为了了解那个年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

《清华大学》和《新清华》(1979年至今)“文革”结束后,全国高校处于恢复、整顿时期,高校校报纷纷以校名为刊名。

1978年 1 月,我校校报采用《清华大学》的刊名开始出版,与校名一样,报名使用毛泽东主席给我校亲笔题名的手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