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湘艺版小学音乐修订教材介绍湘艺版小学音乐修订教材介绍-更新 2019( wrd)湘艺版小学音乐修订教材介绍-更新 2019(wrd)来源:邹阳陈帜时间:2019-08-14 09: 53:19 作者:邹阳陈帜字体:【大中小】湘艺版小学音乐修订教材介绍自 2019 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湘艺版音乐教材是首批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全国影响较好的音乐教材之一。
其实验区遍布全国 21 个省(市、自治区)138 个地市,约 1000 个县、区。
新课改十年来,实验区一线音乐教师和教研员在教学中灵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教学经验,为教材修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对此,我们真诚感谢全国各地实验区的广大音乐教师和教研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你们的热心参与,才使我们的教材得以不断改进与完善。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 年)》精神为引领,全面总结、梳理了十年课改实1/ 18验的经验与教训,依据 2019 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课标》 )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一、修订教材的整体面貌 1.保持了实验教材的整体风格。
在教材的装帧设计、语言设计上,立足于生动活泼的儿童读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保持了实验教材的优势。
教材修订后,保留和完善了小小音乐剧或情景剧、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家故事等富有创意的特色单元,以及形式多样的唱游活动。
3.保持了小单元综合的教材结构特点。
确立以课为单元顺序名称,避免了人文主题给选材带来的局限性。
另外适度压缩了教学内容,规范了单元数量。
即 1-5 年级为 12 个单元,六年级因毕业年级为 10 个单元。
还新设我们的音乐天地板块,规范和丰富选唱选听选奏的内容。
4.确立了修订教材的四大特色。
为了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湘艺版教材体系,凸显四大特色,我们围绕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普适性合唱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修订教材鲜明的四大特色 (一)构建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材体系,确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传---------------------------------------------------------------最新资料推荐------------------------------------------------------ 承的主体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当下的中国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生活等领域也正面临着西方音乐的浸染。
面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被边缘化这一严峻的现实,许多音乐家纷纷发出了积极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的呼吁,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为此,作为承载学校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在修订中,我们围绕构建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材体系做了以下工作。
1.收集、遴选和改编我国各地各民族的童谣、民歌。
刚入学的儿童,是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也是音乐母语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应给予大量的我国各地各民族的童谣,让孩子们演唱和游戏,使他们在母语音乐的浸润和熏陶下,逐渐熟悉并喜爱民族音乐,同时积累民族民间音乐的语汇。
为此,我们遴选大量的各地各民族的优秀童谣,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编入每册教材之中。
如:一年级的童谣中,三声调式的有江西童谣《打掌掌》、贵州童谣《亮火虫》、朝鲜族童谣《月亮》等三首;四声调式的童谣有:3/ 18达斡尔族童谣《飞呀飞》、湖北童谣《牧童谣》、四川童谣《太阳》、藏族童谣《小鹿,小鹿》、贵州童谣《躲猫猫》、湖北民歌《买菜》等六首;五声调式的童谣有四川童谣《欢迎你》、哈尼族童谣《其多列》、湖南童谣《牵牛花当喇叭》、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哈尼族童谣《跳呀,快来跳舞》、江西童谣《青草小河边》、壮族童谣《同坐小竹排》、北京童谣《打花巴掌》、达斡尔族童谣《你说它是啥东西》等九首。
其中,由我们整理填词的中华童谣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共有九首。
如:一年级上册有《欢迎你》《打掌掌》《亮火虫》《飞呀飞》《月亮》等五首。
一年级下册有《小鹿,小鹿》《打花巴掌》《你说它是啥东西》《依拉拉》等四首。
在母语音乐材料的比重上,小学一年级约占 70%,二年级不到 60%,低年级四册平均约 60%,中高年级约 40%。
其中,一年级的分量最重。
一年级教材从三声、四声的童谣开始,再到无偏音的五声领域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不断地熟悉、体验母语音乐文化。
为此,我们在一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谣。
当启蒙音乐教育的音乐语言发展到无半音的五音领域之后,---------------------------------------------------------------最新资料推荐------------------------------------------------------ 就仿佛已来到了一个广阔的、独立自由的天地,决不应迅速地离开它;相反地,应当比较长久地停留在这个天地中,这样才能比较充分地结识和洞察这一广阔的天地,体验它的奥秘,熟悉它的基本语言和音乐规律。
所以,奥尔夫不惜使整个第一卷成为五音充分展开与驰骋的天地。
由此可见他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以及对这一天地开拓的深广。
摘自《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精选》廖乃雄编译 2.遵循民族音乐规律,调整了低年级音高、节奏学习的顺序。
过去的湘艺版教材,一直将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第一的理念贯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在小学初始年级先学习节奏及节奏乐器,二年级再学音高与唱名。
然而,母语音乐更为突出的是音调,要构建母语音乐体系,音高与唱名的学习必须领先。
为此,我们调整了一年级音高节奏的学习顺序,先学习音高与唱名,节奏紧随其后;并将节奏乐器的学习调整到一年级下册进入。
3.在学习方式上,从儿童学习心理出发,采用柯尔文手势学习音高、唱名。
在教材中,我们呈现的知识点是:音高、唱名、手势。
5/ 18音高是指建立音高概念,表明音高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建立音高概念要以唱名为依托,依赖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来帮助学习。
教师在不断地听琴唱唱名的过程中,校正学生的音高音准。
手势是指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柯尔文手势,它是帮助学生学习音高、唱名的辅助手段,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我们采用了柯尔文手势,跟琴唱音组、音列和音阶,以此来巩固和强化民族音调、积累民族音乐语汇,培养五声调式的感觉。
一年级上册分两次出了五声调式的五个骨干音。
例如:由北京中关村三小曹玲玲老师执教的第五课《牧童谣》的教学中,该教师对音高、唱名、手势的教学非常规范,重在引导学生仔细听琴的音高,轻声跟琴、跟老师唱音高、唱名,结合童谣旋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巩固音高、唱名的学习。
又如:由长沙市雨花区王沙燕老师执教的第三课《打掌掌》,此课在学唱童谣《打掌掌》及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熟悉6 5 3 的音高。
在此基础上学习唱名6 5 3 ,同时注重跟琴校正音高音准,并结合童谣旋律巩固音高、唱名的学习。
4.挖掘了民间锣鼓的素材,创编了独特的声势动作来模拟民间锣鼓的演奏。
---------------------------------------------------------------最新资料推荐------------------------------------------------------ 现行教材中对节奏乐器的学习,是以奥尔夫教学法体系的节奏乐器为主,结合一些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钹)等来进行的。
在修订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材的音乐母语文化,我们增加了民族打击乐的学习、演奏与表现的分量。
小学二至三年级是学习民间锣鼓的多声部节奏组合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让学生认识民间锣鼓和学习基本的演奏方法,在乐曲中感受其表现力。
如:我们在二年级精心设计了用象声词和声势模仿演奏《老虎磨牙》(简缩版)和《鸭子拌嘴》片段,用锣鼓为歌曲《小拜年》《凤阳花鼓》伴奏,用单一乐器小锣给音乐童话剧《黄鼠狼拜年》伴奏。
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巧妙编排了修宝塔、蛇蜕壳、金橄榄、螺丝结顶、京剧锣鼓等玩玩锣鼓经的游戏,并创编了一套独特的声势动作来模拟民间锣鼓的演奏,帮助学生进行民间锣鼓的多声部节奏组合学习。
《老虎磨牙》《鸭子拌嘴》《老虎磨牙》 (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长沙市雨花区泰禹小学柳代娅老师执教) 此课的开始,在认识鼓、钹等打击乐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它们的多种演奏方法,并结合乐曲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体验到民族锣鼓丰富的表现力。
(二)科学、系统地呈现学生音乐素养所必备的学习内容,强7/ 18化学科教学回归音乐本体的教育实践在《课标》实验教材进入学校初期,不少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热烈,片面强调学科综合,一度使音乐课堂走入误区,出现了脱离音乐教音乐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本次课标修订强调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湘艺版教材的修订也以修订后的课标精神为宗旨,从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出发,将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力图从教材设计和要求上改变音乐教育质量不高、音乐课堂教学不作为的状况。
1.根据课标要求,科学、系统地构建教材的音乐知识体系,讲究呈现方式,围绕音乐知识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课标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例如:音乐知识节奏记号 X、 X、 X-,就以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贯穿在一年级教材之中。
例:一年级上册第 6 课。
利用歌曲《买菜》中的歌词呈现四分、八分和二分节奏,接---------------------------------------------------------------最新资料推荐------------------------------------------------------ 着在《爷爷、爸爸和我》的律动表演中用身体的动作表现这三种节奏,并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体验这三种节奏不同的表现力。
在本册教材最后一课旅游路上的节奏游戏中,又进一步再次体验与表现了这三种不同的节奏组合。
在一年级下册仍然编排了这三种组合的情景表演及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