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谈话主题为:学生古诗诵读展示,引领进入古诗境界。
(2-3分钟)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从小到大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课前了解学生会背哪些古诗,适时点拨其中哪些是李白的作品?)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文中所包含的送别之情。
师:刚才很多同学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
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李白的事?
(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
3、总结李白生平,顺势导入诗题。
总结李白生平:师:大诗人李白,生性豪爽浪漫,喜欢作诗饮酒,一生游历名川大山,每到一处,大多诗兴大发,一生又广交天下好友,每回与好友相逢离别,无不真情流露,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好不好?
3、读诗题,找疑问,了解诗题。
(1)课件点击出示课题——“赠汪伦”。
生读课题。
(指名读,生2-3人)
(3)从诗诗题中找疑问。
师:从读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你猜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课前预设:
①“赠汪伦”意思就这首诗是送给汪伦的。
②了解诗的背景资料。
了解汪伦是谁?(汪伦是个村民,是李白的好朋友。
)
知道李白和汪伦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学生或老师讲《十里桃花,万家酒家》的故事。
4、读通诗文,初步感悟送别之情。
(1)师导语:李白和汪伦两个一见如故的朋友,在相处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那小山村毕竟不是李白的的家乡,而且好朋友也总要有分别的那一天。
两人分别的那一天就在眼前,李白实在舍不得汪伦哪,依依惜别之情一涌而上,于是脱口而出——李白乘舟将欲行……。
(点击出示《赠汪伦》全诗文。
,老师吟《赠汪伦》诗。
)
(2) 师:你们想不想做李白也来读读这首真情流露的读。
自己先试试。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并且多读几遍。
(生自读诗文。
多读几遍)
(3)生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4-5人,并评价)
读通——感动——入情
评价:“舟”这个字的音很难你读得很棒,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
(4)齐读诗文。
评价: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音,是这首诗的知音!从你的读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的情谊特别深。
学学他的读法,大家一起读。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问题。
★板块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
师:我们家里也会有远方来的亲朋好友来做客,那亲友要回家了,你们是怎么送别亲友的?
(1) 送礼物。
(板书:送礼)
(2) 道“保重”“一路顺风”之类的送别话语。
(板书:叮嘱)
(3) 互相拥抱,握手。
(板书:陪同)
2、自主朗读,比较古今送别方式的不同,找出疑问?
(1)师:我们送别远方的亲友是这样做的,那李白和汪这两个好朋友他们是怎么送别的呢?和我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
(2)师:不一样!从诗句里找找“为什么”不一样,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自由读诗文,找疑问。
)
(3)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送别方式和我们相比不一样对吗?对不一样在哪里?你有什么疑问?
(总结出两个问题)
“踏歌”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板书)
后来送?原来干什么去了?(板书)
(四人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讨论交流,通过理解诗文后,作大胆的猜想)
◆“踏歌” 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
这种送别的形式特别(看图理解踏歌)
(1) 师:踏歌你听说过吗?是怎么样的呢?
师:图中的汪伦就在踏歌送别李白,你观观察一下他的样子。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
(2)了解民族礼节,知道以踏歌相送是一种极高的礼节。
师:在电视里看到日本人与亲朋好友辞别时常常深深鞠躬,一句告别的话也不说,是不是他们的感情不好呀!
师:是啊他们用鞠躬这种他们那个民族特有的礼节来代表自己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深情。
师:你们也听过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
(学生举例)
师: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和我们刚刚提到一送别的方式也有相同之处,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3)师:它胜过我们的礼物,胜于我们的拥抱握手,更胜过我们的叮咛嘱咐,真是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汪伦告别李白的深情。
师: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练读-指读-齐读)
◆后来送?原来干什么去了?
(1)师:再读读诗句,找出从诗中哪里看出汪伦是后来才来送别的。
理解“将欲行”。
(将欲行:船即将要离开了。
说明李白已经在船上了)
从“忽”中你又能读懂什么?
师:所以让人感到这件事情非常巧,好像是忽然间发生的。
(点击“忽”)
(2)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才匆匆相送?(点击“忽”)预设如下: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别?真厉害,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才匆匆赶来送别,有那些可能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猜猜看,然后说个同桌听。
★板块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李白站在这即将要远行的船上,想起了和汪伦在一起时的情景,感慨到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意深啊!(点击第二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师: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
请读。
师:一个重情的李白。
(指名读。
)
师:你想表达出来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吗?
生:表达出来了。
师:你还可以表达得更好,听听老师读。
(师范读。
)
师:你想再试试吗?(生再读。
)
师:我就知道你行。
谁还愿意读。
(指名读。
)
师:能放下书吗?放下书,女生先来,和李白一起给前来送行的汪伦说。
(女生
读。
)
师:柔情的相送。
来,男生也一起来。
(男生读。
)
师:是一种豪壮的送别,来,站起来一起读。
(生读。
)
师:其实最好的一种朗读就是带着真情朗读,人间最美是真情。
假如我们就在即将远行的小舟上眺望,河岸上好友匆匆而来,能不感动吗?起——
(或: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
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
(生读。
)
四、吟诵新的感悟。
观看插图,播放音乐,再古诗,把新的感受在吟诵中表现。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感情真挚的诗。
(配《送别》古筝曲读)
五、适时拓展,生成新的资源。
1、师小结: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除了这首《赠汪伦》个,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
(师读其中的一首。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5、课堂总结语。
①师: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让我们齐诵《赠汪伦》。
②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其实心底流淌着的都是同一份永恒,珍贵的真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些流芳千年的美好感情永远为人民颂扬、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