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我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吃货

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我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吃货

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我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吃货中国人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就一起来穿越时空,看看这些经典菜品是怎么来的吧!东坡肉菜品简述: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水晶肴肉菜品简述: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

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腊味合蒸菜品简述: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腊味合蒸'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是湘菜中传统风味名菜。

此菜腊香浓重,咸甜适口,色泽红亮,柔韧不腻,稍带厚汁,且味道互补,各尽其妙。

相关典故: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

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

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

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

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

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

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

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

刘七一急,紧追而来。

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

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

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

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飞龙汤菜品简述: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

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

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

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

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菜品由来:“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

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

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

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飞龙(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

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

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

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

无为熏鸭菜品简述: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

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著这样的风俗。

用肥鸭熏制而成。

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菜品典故:典故一:无为熏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

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

典故二: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

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

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

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麻婆豆腐菜品简述:麻婆豆腐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

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

菜品典故:相传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

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

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

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菜品特点:色泽淡黄,豆腐嫩白而有光泽。

有人用“麻、辣、烫、鲜、嫩、香、酥、活”等八个字来形容这道菜,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

现在国内外的川菜馆都以经营此菜来招揽顾客。

东安子鸡菜品简述:东安子鸡,因用刚开鸣的小公鸡烹制而成,故名。

本菜特色是特点:用嫩母鸡和红辣椒煸、烧而成。

菜色呈红白绿黄四色相映,鸡肉肥嫩,味道酸辣鲜香。

东安子鸡是湖南的传统名菜,它始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县城里,有一家3个老年妇女开的小饭馆,某晚来了几位经商客官,当时店里菜已卖完,店主提来两只活鸡,马上宰杀洗净,切成小块,加上葱、姜、辣椒等佐料,经旺火,热油略炒,加入盐、酒、醋焖烧后,浇上麻油出锅,鸡的香味扑鼻,吃口鲜嫩,客官吃后非常满意,事后到处宣扬,小店声名远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这家小店吃鸡,于是此菜逐渐出名,东守县县太爷,风闻此事,也亲临该店品尝,为之取名为“东安鸡”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湖南最著名的菜肴。

相关故事:传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席中有“东安鸡”一菜,宾客食后赞不绝口。

郭沫若《洪波曲》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东安鸡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回国后。

还大肆赞扬“东安鸡”味美可口,久食不厌。

西湖醋鱼菜品简述:“西湖醋鱼”是浙江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此道菜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

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能用三四分钟烧得恰到好处。

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

肉滋别具特色。

菜品典故: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

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哪知道,当时的官府同恶势力勾结,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

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

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

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

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

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

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

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

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

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

'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黄泥煨鸡(叫花鸡)菜品简述:炸烧味,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