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艺术(改)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艺术(改)

浅谈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艺术熊建玲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能为班级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教”与“学”却是一对矛盾体。

尤其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和“疾风怒涛期”,他们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平衡被打乱,其思想,情绪表现为不稳定,既敏感好奇,憧憬未来,又感情脆弱,容易消沉;同时孩童般的坦率少了,不肯轻易向人敞开心扉,内心深处潜藏着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常处在自我矛盾之中。

如何引导好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认为良好地沟通至关重要。

虽然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吗?也许,你曾多次找学生谈话,问:“最近自己的思想状况怎样?”“你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意见?”等等,结果学生的回答和你的问题一样空洞,效果可想而知。

和学生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谈话,既可以了解学习和思想状况,又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创建和谐班级。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呢?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的“三步曲”。

一、观察和分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他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故而,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互动发展共同成长。

孔子说,因人施教。

在班主任工作中,每接任一个新班,都应该用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分析学生的性格。

我们可以利用上课时间、休息时间、班级活动时间、就餐时间和在公寓就寝等一切机会仔细观察学生,可以从学生交往中看出哪些学生有号召力、哪些学生有组织能力、哪些学生比较成稳,通过各种途径来掌握学生的主要优缺点、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性格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付出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白云奉献给蓝天,雨季奉献给草场”,而教师的奉献在于给学生爱心,爱心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工作成功的感情基础。

就拿现在我承担的乘务员班来说,其中有这样一个女生,经常与老师对着干,老师叫她做的不做,不叫她做的她却想着去做,开学第一天我就发现她与众不同,小小年纪浓妆艳抹,头发也是精心修饰过,并且很不愿与同学相处,经常独来独往,经常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外出,经常缺课达50节,通过多次与她交流后开始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她也如实的把她家父母离婚的事告诉了我,我才知道她为什么会情绪低落,我例举了好多当前家庭的离婚问题给她听,而且也把她的想法告诉她的母亲,通过母亲的配合交流沟通,不出所料,她很快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借此我在班上表扬了她,并及时把她的进步告诉了家长,家长也很欣慰。

现在这个同学再也不化浓妆了,思想也稳定了许多。

观察的目的在于量化地分析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并在班级管理中及时把学生在校一天或者一周的情况记录下来。

不定期地分析这些背景和情况对他日常表现的影响,并制定不同的管理教育措施。

当学生突然情绪不稳定或考试不好,要能把着脉去引导他们。

二、信任和鼓励马卡连柯说:“信任——这是头等重要的法律”。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渴望更多的理解、关怀、信任。

班主任应体察学情,以情感的魅力,以平易近人的形象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以心换心,以诚待之把学生引向健康之路。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信任是他自我价值认同的需要,我们作为老师要为他们搭建这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要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学生的闪光点、点滴进步,若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信心。

中学生很看重自尊和荣誉,他们常表现出爱惜荣誉,争取在同伴中获得认可,甚至取得某种威信。

激励其实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曾经班上有个男同学,经常迟到,上课讲话,还顶撞老师,但人很聪明,只是学习成绩不太好。

第一周他迟到了五次,我没有直接与他家长联系,而是从侧面调查原因得知他家庭情况,从父母口中得知他以前的一些表现,他很孝敬母亲,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与他进行了认真的谈心交流,把他放在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角度去沟通,在聊天中肯定了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号召能力,并给他担任了付班长,男生满口答应不再迟到,而且他还承诺如果再迟到就自己罚站。

我相信了他,但好景不长,坚持了一周后老毛病又犯了,我没有问他原因,只是用眼睛看着他,他低下了头,支吾着说能否不告诉他母亲,并再次保证不会迟到。

我再次相信了他,并鼓励他要树立克服生活困难的信心。

接下来他连续两周没有迟到了,于是我在班级表扬了他,没想到这次表扬和信任真正的改变了他,而且知道他在文娱方面有一定的爱好,班上的文体活动交给他负责,在学校学生会中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或一台文娱晚会他都积极参与了准备和筹划,想不到信任和激励竟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真是胜过上百次的说教,训斥,看来教育要得法,教育要用心。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唯有信任才能使学生动心。

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应做学生的益友。

人们常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的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

”班主任要用这把信任的金钥匙,去成功地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

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便于师生沟通。

通过这件事我感受到激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表现落后的“问题学生”即“后进生”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

当挖掘到他们的闪光点时,我们给予充分的信任,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们不吝表扬和鼓励。

激励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

教师要坚信那些表现落后的学生是向往进步的,是能够进步的。

只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希望,并经常予以鼓励和帮助,哪怕是教师的每个眼神,每句话语,每个手势,每种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如果他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并按老师所希望的去做,就会获得成功。

激励可以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使学生都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你所亲近或崇敬的人表扬你时,你会欣喜不已,批评你时,你会格外愧疚。

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聆听他的教诲,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师生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

三、宽容和尊重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还应保持宽容的心态,用心去呵护学生,宽容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影响学生,应具有宽容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真正收到疫情看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的效果。

班级中的有位同学基础差,反应慢,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拍,所以成绩较差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上学期还有两门课要重修。

但是她行为习惯好,从不违反学校的纪律。

我找她谈话时她战战兢兢的,非常害怕,从中可以分析她与人交流的能力比较差。

于是我上课时总是表扬她认真听讲,尽管她的作业答案都错了,但是我表扬她写的字很认真,我还与她家长联系,让家长多鼓励她,要包容她的反应慢,坚持对这样的学生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来包容她、鼓励她,相信她也能像许三多那样成长成一棵大树的。

我让她自己进行“纵向比较”,让她能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半个学期下来,她真的进步很大,考试也能及格了。

对待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尤其是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不能流露出厌恶的情绪。

我们在宽容他们的不足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换位思考,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老师真心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需要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他们。

老师掌握了尊重学生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教育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过去的教育方针强调较多的是:尊师重教。

对尊重的理解和执行有失偏颇。

其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尊重也需要教学相长,只片面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忽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有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性情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才能在学生乃至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对表现好的学生的更加严格要求是一种尊重,对刺头学生的宽容呵护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前提。

四、真诚与理解真诚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矫饰的自然流露的情感。

爱像春雨,能无声地滋润万物。

哪怕是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安慰的话语,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真爱,真正地去关心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知他们所知,想他们所想,痛他们所痛,他们就会对你付出真心,并把这种真心付之于行动,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在工作中更加出色。

唯有真诚,才有心与心的交换,才能去做学生的父母,做学生的兄长,做学生的朋友。

只有真诚,才能用真正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才能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能,才能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收获。

理解”一词,最早见于元朝末年编纂的《宋史》:“心通理解”,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

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使我们对人、对客观事物有更准确的把握。

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理解”,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精神、理性的心态、辨证的思维去认识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存在。

理解是人们客观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解读客观事物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解读。

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类自下而上的客观需求。

德国思想家马丁。

海德格尔说:“理解,是人的生命,追求理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善于理解,是对自身意识和行为的突破,是对生命的扩展和延续。

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德行。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过:“德行,内外之称。

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作为内心之德,理解以意识的形式存在,提醒人们将心比心,消除误会,关爱别人,善待自己;作为外在之行,理解要求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大度、宽容,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而让一个群体的存在更有活动,让一个人的生存更加宽松,让工作与生活更加和谐。

八十年代中期,战地军人蔡朝东从老山前线回来后,以《理解万岁》为题作了102场报告,一时间,“理解万岁”成为那一代人的流行语,代表了时代旋律,铸造了一代人的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新的起点上,来思考“理解”的内涵,它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旋律,还沉淀着更深远、更现实的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讲,理解是人类生存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要通过理解把大家凝聚起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朝阳区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