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

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

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农业布局的发展变化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

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缩小;农作物布局的变化: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城市周边地区副食品基地的出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需求增加,因此,在大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副食品基地。

农业布局的变化,已使东北平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景观。

农业生产呈现地区专业化。

农业布局的地域性“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形象描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

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在这些农业地带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地区地形地形区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玉米:分布普遍,松辽平原为“玉米带”。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甜菜: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全国最大生产基地大豆:沈阳以北经长春、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地区林业和特产区山地丘陵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辽东丘陵大、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红松等珍贵树种长白山区: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辽东丘陵:暖温带水果畜牧业区高原区部分平原山地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呼伦贝尔市: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生产基地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分布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具体原因如下:治理措施如下:一方面注意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加强对沟壑和坡面的治理。

草地和林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草原鼠害等原因,导致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大幅下降。

而在林区由于超采严重、采育脱节、滥砍乱伐、森林火灾、毁林开荒等原因,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由70%降到35.55%,森林边缘平均后退了150千米,森林质量也大幅下降。

一些林区,如小兴安岭,现在已经到了近乎后继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

由于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发展对策如下: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尤其是红松的更新;④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概念: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功能: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它还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

其他功能: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

东北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湿地被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被改变。

建国初期,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约2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减少了70%左右,仅存0.65万平方公里。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对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耕地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之一,但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

区域内的低产田占多数,并且对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

例如将宜林地、草场、沙丘开垦为耕地。

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高,却因不适宜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治理措施: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单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增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种植业,建设好商品粮基地,推进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森林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

设计活动:特色农业东北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有名的有“东北三宝”,它指产于东北地区的三种名贵特产,最初的“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后来“三宝”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

它们以其神奇的攻效、名贵的地位名闻天下。

近几年又有“东北新三宝”之说,即指:红景天、林蛙、不老草,它们同样是人们喜欢的珍贵物产。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开始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地域名、特、优农产品为主的,用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

吉林安图县开始养殖林蛙,开发林蛙油保健品;栽培优良食用菌、开发和培育名优中草药以及人工栽培山野菜,对生晒参、大力参、糖参、红参等人参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以及精加工,发展人参制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问题:特色农业开展有什么意义?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特色农业吗?讨论东北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应怎样开展?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结果。

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可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特色农业有很多,如:云南的药材生产、沂蒙山区的花生生产、金乡的大蒜、寿光蔬菜、莱阳梨、烟台苹果等。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并且要不断了解市场动向,切忌搞“一窝蜂”式的特色农业。

拓展导思黄淮海区农业状况黄淮海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海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

本区平原广阔,总耕地多达2100多万会顷,是各大农区中耕地最多的一个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棉商品生产区。

本区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耕作业;全区属暖温带气候,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都可以种植;广大平原上普遍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

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碱灾害。

本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易早,加上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

夏季多暴雨,常带来河水暴涨,平地沥涝成灾。

广大冲积平原中部多浅平洼地,排水困难,更加重了沥涝威胁。

春旱、夏涝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则广泛出现于许多低洼平地。

总体上,西部山麓地部,北部干旱与盐碱重于南部。

然而,经过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受灾面积、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大下降。

本区属我国古文化中心,农耕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高达60%以上,山东丘陵地区也达40%左右。

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经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棉产区;本区温带水果中的苹果、梨、柿产量也居全国首位。

相关主题